卷一 ○叙画之源流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於天然,非由述作。古圣先王受命应箓,则有龟字效灵、龙图呈宝。自巢燧以来,皆有此瑞,迹映乎瑶牒,事传乎金册。庖牺氏发於荣河中,典籍、图画萌矣;轩辕氏得於温洛中,史皇、苍颉状焉。奎有芒角,下主辞章;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乌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按字学之部,其体有六:一古文,二奇字,三篆书,四佐书,五缪篆,六鸟书。在幡信上书端象鸟头者,则画之流也。(汉末大司空甄丰校字,体有六书。古文,即孔子壁中书。奇字,即古文之异者。篆书,即小篆也。佐书,秦隶书也。缪篆,所以摹印玺也。鸟书,即幡信上作虫鸟形状也)颜光禄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又周宫教国子以六书,其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周礼保章氏掌六书:指事、谐声、象形、会意、转注、假借。皆苍顿之遗法也)洎乎有虞作绘画明焉,既就彰施,仍深比象,于是礼乐大阐,教化由兴,故能揖让而天下治,焕乎而词章备。《广雅》云:“画,类也。”《尔雅》云:“画,形也。”《说文》云:“画,畛也。象田畛畔所以画也。”《释名》云:“画,挂也。以彩色挂物象也。”故鼎锺刻,则识魑魅,而知神奸;旂章明,则昭轨度,而备国制。清庙肃而樽彝陈,广轮度而强理辨。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败,以传既往之踪。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故陆士衡云:“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此之谓也,善哉。曹植有言曰:“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异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具;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臣死难,莫不抗节;见放臣逐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昔夏之衰也,桀为暴乱,太史终抱画以奔商;殷之亡也,纣为淫虐,内史挚载图而归周。燕丹请献,秦皇不疑;萧何先收,沛公乃王。图画者,有国之鸿宝,理乱之纪纲。是以汉明宫殿,赞兹粉绘之功;蜀郡学堂,义存劝戒之道。马后女子,尚愿戴君于唐尧;石勒羯胡,犹观自古之忠孝。岂同博奕用心,自是名教乐事。”余尝恨王充之不知言,云:“人观图画上所画,古人也。观画古人,如视死人,见其面而不若观其言行。古贤之道,竹帛之所载灿然矣,岂徒墙壁之画哉?”余以此等之论舆夫大笑,其道诟病,其儒以食,与耳讨牛鼓簧又何异哉? ○叙画之兴废 图画之妙,爰自秦汉,可得而记。降于魏晋,代不乏贤。洎乎南北,哲匠间出。曹、卫、顾、陆,擅重价于前;董、展、孙、杨,垂妙迹于后。张、郑两家,高步于隋室;大安兄弟,首冠于皇朝。此盖尤所烜赫也。世俗知尚者,其馀英妙,今亦殚论。汉武创置秘阁,以聚图书;汉明雅好丹青,别开画室。又创立鸿都学,以积奇艺,天下之艺云集。及董卓之乱,山阳西迁,图画缣帛,军人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七十馀乘。遇雨道艰,半皆遗弃。魏晋之代固多藏蓄,胡寇入洛,一时焚烧。宋、齐、梁、陈之君,雅有好尚。晋遭刘曜,多所毁散。重以桓玄,性贪好奇,天下法书名画,必使归已。及玄篡逆,晋府真迹,玄尽得之。何法盛《晋中兴书》云:“刘牢之遣子敬宣诣玄请降。玄大喜,陈书画共观之。玄败,宋高祖先使臧喜入宫载焉。”南齐高帝科其尤精者,录古来名笔,不以远近为次,但以优劣为差。自陆探微至范惟贤,四十二人为四十二等、二十七秩、三百四十八卷。听政之馀,旦夕披玩。梁武帝尤加宝异,仍更搜葺。元帝雅有才艺,自善丹青。古之珍奇,充牣内府。侯景之乱,太子纲数梦秦皇更欲焚天下书。既而内府图画数百函,果为景所焚也。及景之平,所有画皆载入江陵,为西魏将于谨所陷。元帝将降,乃聚名画、法书及典籍二十四万卷,遣后閤人高善宝焚之。帝欲投火俱焚,宫嫔牵衣得免。吴越宝剑并将斫柱令折,乃叹曰:“萧世诚遂至于此,儒雅之道今夜穷矣。”于谨等于煨烬之中,收其书画四千馀轴,归于长安。故颜之推《观我生赋》云:“人民百万而囚虏,书史千两而烟扬,史籍已来,未之有也!溥天之下,斯文尽丧。”陈天嘉中,陈主肆意搜求,所得不少。及隋平陈,命元师记室参军裴矩、高频收之,得八百余卷。隋帝于东京观文殿后起二台,东曰“妙楷台”,藏自古法书;西曰“宝迹台”,收自古名画。炀帝东幸扬州,尽将随驾;中道船覆,太半沦弃。炀帝崩,并归宇文化及。至聊城,为窦建德所取。留东都者,为王世充所取。圣唐武德五年,克平僣逆,擒二伪主,两都秘藏之迹、维杨扈从之珍,归我国家焉。乃命司农少卿宋遵贵载之,以船沂河西上,将致京师,行经砥柱,忽遭漂没,所存十亡一二(国初内库只有三百卷,并隋朝以前相承御府所宝)。太宗皇帝特所耽玩,更于人间购求。天后朝张易之奏召天下画工,修内库图画。因使工人各推所长,锐意模写,仍旧装楷,一毫不差。其真者多归易之。易之诛后,为薛少保稷所得。薛没后,为岐王范所得(玄宗弟,谥惠文太子)。王初不陈奏,后惧乃焚之。时薛少保与岐王范、石泉公王方庆家所蓄图画,皆归于天府。禄山之乱,耗散颇多。肃宗不甚保持,颁之贵戚。贵戚不好,鬻于不肖之手。物有所归,聚于好事之家。及德宗艰难之后,有经散失,甚可痛也。自古兵火亟焚,江波屡斗,年代寝远,失坠居多。傥时君之不尚,则阙其搜访;非至人之赏玩,则未辩妍蚩。所以骏骨不来,死鼠为璞,嗟乎!今之人,众艺鲜至,此道尤衰。未曾误点为蝇,惟见亡成类狗。彦远家代好尚,高祖河东公、曾祖魏国公相继鸠集名迹。先是魏国公与司徒汧公(李勉)并佐霍国公关内三军幕府(王思礼),霍公平定两京,魏公之策也。魏公与汧公因其同寮,遂成久要,并列藩阃,齐居台衡,雅会襟灵,琴书相得。汧公博古多艺,穷精蓄奇,魏晋名踪,盈于箧笥。许询、逸少经年共赏山泉,谢傅、戴逵终日惟论琴画。(汧公任南海日,于罗浮山得片石。汧公子兵部员外郎约有于润州海门山得双峰石,并为好事所宝,悉见传授。又汧公手斫雅琴,尤佳者曰“向泉”、曰:“韵磬。”汧公在滑州,魏公在西川,金玉之音,山川亡间。画缄瑶匣,以表嘉贶。西川幕客司空曙赋曰:“白雪高吟际,青宵远望中。谁言路遐旷,宫徵暗相通。”时汧公并寄重宝,琴解及琴荐成在焉。)大父高平公与爱弟主客员外郎(彦远叔祖,名谂)及汧公爱子缵(祠部郎中)、缵弟约(兵部员外郎,字存博),更叙通旧,遂契忘言。远同庄惠之交,近得荀陈之会。大父请缵为判官,约与主客皆高谢荣宦,琴尊自乐,终日陶然,士流企望莫及也。由是万卷之书尽归王粲,一厨之画惟寄桓玄。李兵部又于江南得萧子云壁书飞白萧字,匣之以归洛阳,授余叔祖,致之修善里,构一亭,号曰“萧斋”。(王涯相倚权势,负之而趋,太和末为乱兵所坏。其萧字本末具余所撰《法书要录》中)元和十三年,高平公镇太原,不能承奉中贵,为监军使内官魏弘简所忌,无以指其瑕,且骤言于宪宗曰:“张氏富有书画。”遂降宸翰,索其所珍。惶骇不敢缄藏,科简登时进献,乃以钟、张、卫、索真迹各一卷,二王真迹各五卷,魏、晋、宋、齐、梁、陈、隋杂迹各一卷,顾、陆、张、郑、田、杨、董、展洎国朝名手画合三十卷,表上曰:“伏以前代帝王,多求遗逸,朝观夕览,取鉴于斯。陆下睿圣钦明,凝情好古。听政之暇,将以怡神。前件书画,历代共宝,是称珍绝。其陆探微、萧史图妙冠一时,名居上品。所希睿鉴,别赐省览。”又别进《玄宗马射真图》(永五府同马,陈闳画),表曰:“玄宗天纵神武,艺冠前王。凡所游畋,必存绘事。岂止云梦殪兕,楚人美旌盖之雄;浔阳射蛟,汉史称舳舻之盛。前件图,臣瞻奉先灵,素所宝惜。陛下傍求珍迹,以备石渠。祖宗之美,敢不献呈。”(掌书记监察御史李德裕制词)手诏答曰:“卿庆传台铉,业嗣弓裘,雄词冠于一时,奥学穷乎千古。图书兼蓄,精博两全。别进《玄宗马射真图》,恭获披捧,瞻拜感咽,圣灵如临。其钟、张等书,顾、陆等画,古今共宝,有国所珍。朕以视朝之余,得以寓目,因知丹青之妙,有合造化之功。欲观象以省躬,岂好奇而玩物。况烦章奏,嘉叹良深。”其书画并收入内库,世不复见。其余者,长庆初大父为内贵魏弘简门人宰相元祯所挤,出镇幽州,遇朱克融之乱,皆失坠矣。非戎虏所爱,及事定,颇有好事购得之彦远。时未龀岁,恨不见家内所宝,其进奉之外,失坠之馀,存者才二三轴而巳。虽有豪势,莫能求旃。嗟尔后来,尤须靳固。宜抱漆书而兴叹,莫将榧柿以藩身,聊因暇日,编为此记,且撮诸评品,用明乎所业,亦深于史传,以广其所知(后汉孙畅之有《述画记》,梁武帝、陈姚最、谢赫、隋沙门彦琮、唐御史大夫李嗣真、秘书正宗刘整、著作郎顾况并兼有《画评》,中书舍人裴孝源有《画录》,窦蒙有《画拾遗录》,率皆浅薄漏略,不越数纸。僧琮之评最为谬误,传写又复脱错,殊不足看也)如宋朝谢希逸、陈朝顾野王之流,当时能画,评品不载,详之近古,遗脱至多。盖是世上未见其踪,又述作之人,不广求耳?呜呼,自古忠孝义烈、湮没不称者,曷胜记哉,况书画耶?圣唐至今二百三十年,奇艺者骈罗,耳目相接。开元、天宝,其人最多。何必六法俱全(六法解在下篇),但取一技可采(谓或人物、或屋木、或山水、或鞍马、或鬼神、或花鸟,各有所长)。自史皇至今大唐会昌元年,凡三百七十馀人,编次无差,铨量颇定。此外旁求错综,心目所鉴,言之无隐。将来者有能撰述,其或继之。时大中元年,岁在丁卯。 ○叙历代能画人名(自轩辕至唐会昌,凡三百七十一人) 轩辕时一人 史皇 周一人 封膜 齐一人 敬君 秦一人 烈裔 前汉六人 毛延寿、陈敞、刘白、龚宽、阳望、樊育。 后汉六人 赵岐、刘褒、蔡邕、张衡、刘旦、杨鲁。 魏四人 曹髦、杨修、桓范、徐邈。 吴二人 曹不兴、吴王赵夫人。 蜀二人 诸葛亮、亮子瞻。 晋二十三人 明帝、荀勖、张墨、卫协、王廙、王羲之(子献之)、康昕、顾恺之、 史道硕、谢稚、夏侯瞻、嵇康、温峤、谢岩、曹龙、丁远、杨惠、 江思远、王濛、戴逵(逵子教勃、弟颐) 宋二十八人 陆探微(探微子绥、绥弟弘肃)、顾宝光、宗炳、王微、谢庄、 袁倩(倩子质)、史敬文、史艺、刘斌、尹长生、顾骏之、康允之、 顾景秀、吴暕、张则、刘胤祖(弟绍祖、子璞)、蔡斌、濮万年 (弟道兴)、史粲、朱僧辩、褚灵石、范惟贤 南齐二十八人 宗测、刘系宗、姚昙度(子释惠觉)、蘧道愍(甥沙门僧珍)、 章继伯、范怀珍、钟宗之、王奴、王殿、戴蜀、陈公恩、陶景真、 张季和、沈标、谢赫、沈粲、丁光、周昙斫、谢惠连、谢约、虞坚、 丁宽、刘瑱、毛惠远(弟惠秀、子棱) 梁二十人 元帝(子方等)、萧太连、萧贲、陆杲、陶弘景、张僧繇(子善果、 善果,弟儒童)、袁昂、焦宝愿、稽宝钧、聂松、解倩、陆整、江僧宝、 僧威公、僧古、底俱、僧摩罗菩提、僧迦佛佗 陈一人 顾野王 后魏九人 蒋少游、郭善明、侯文和、柳俭、闵文和、郭道兴、杨乞德、王由、祖班 北齐十人 高孝珩、萧放、杨子华、田僧亮、刘杀鬼、曹仲达、殷英童、 高尚士、徐德祖、曹仲璞。 后周一人 冯提伽 隋二十一人 阎毗、何稠、刘龙(龙弟衮)、展子虔、郑法士(弟法轮、子德文) 孙尚子、董伯仁、杨契丹、刘乌、陈善见、江志、李雅、王仲舒、 阎思光、解悰、程瓒、尉迟跋质那、僧昙摩拙乂。 唐二百六人 汉王元昌(弟韩王元嘉、滕王元婴)、阎立德(弟立本)、张孝师、 范长寿、何长寿、尉迟乙僧、刘孝思、靳智翼、王定、梁宽、吴智敏、 康萨陀、王知慎、王韶应、檀智敏、杨须跋、赵武端、范龙树、 周乌孙、杨德绍、陈义、殷参攵、殷季友、许琨、僧法明、钱国养、 左文通、王陀子、牛昭、吴道子、张庆儿、杨惠之、员明、程进、 韩伯通、窦弘果、毛婆罗、孙仁贵、谈皎、僧金刚三藏、张遵礼、 王绍宗、宋令文、司马承祯、卢鸿、释翛然、郑虔、郑逾、曹霸、 李果奴(果奴孙士昉)、韩干、孔荣、陈闽、孟仲晖、杜景祥、王允之、 王维、张諲、刘方平、王熊、王象、田琦、窦师纶、江都王绪、李逖、 李平钧、崔阳元、李灵、张维亘、李滔、张通、耿昌言(弟昌期)、 周古言、严杲、杨德本、具俊、李韶、魏晋孙、蒯廉、白旻、 韩嶷(子文肃)、陈庭、高江、车道政、滕王湛然、齐皎(皎弟映)、 朱审、王宰、毕宏、杨炎、史瓒、裴谞、韦鉴(弟銮、子鶠)、张璪、 陈昙、顾况、沈宁、李生、金忠义、翟琰、刘商、张藏、杨庭光、 卢棱伽、姚景仙、武静藏、董萼、陈静心(弟静眼)、程雅、 杨垣(垣子爽)、杨仙乔、解倩、冯绍正、姜皎、 李思训(弟恩诲,恩诲子林甫,林甫弟昭道,林甫侄凑)、 薛稷、郎余令、曹元廓、刘行臣、畅(子明瑾)、杨宁、 杨升、张萱、尹琳、李仲昌、李嗣真、韦无忝(弟无纵)、 朱抱一、竺元标、蔡金刚、毛嵩、姚彦山、程逊、董好子、 杨树儿、耿纯、任真亮、陆庭曜、畅整、李相国、陈悫、刘智敏、 史晟、何君墨、京元成、崔霞、冷元琇、马光业、李蛮子、马树鹰、 祝丘、潘细衣、周子敬、段去惑、僧智瑰、殷令名、殷闻礼(子仲容)、 刘整、刘之奇、边鸾、于锡、强、梁广、陈庶、陈恪(恪子积善)、 戴重席、刘之章、周昉、赵博文(兄博宣)、王朏、郑寓、韩滉、 戴嵩(嵩弟峄)、李渐(子仲和)、萧悦、周太素、曲庭、萧悦、 张志和、侯莫陈厦、僧道芬、郑町、梁洽、项容、吴恬、王默。 ○论画六法 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模移写。自古画人罕能兼之。”彦远试论之曰: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上古之画,迹简意澹而雅正,顾、陆之流是也。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展、郑之流是也。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今人之画,错乱而无旨,众工之迹是也。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然则,古之嫔擘纤而胸束,古之马喙尖而腹细,古之台阁竦峙,古之服饰容曳,故古画非独变态、有奇意也,抑亦物象殊也。至于台阁树石、车舆器物无生动之可拟,无气韵之可侔,直要位置向背而已。顾恺之曰:“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其台阁一定器耳,差易为也。”斯言得之。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故韩子曰:“狗马难,鬼神易。狗马乃凡俗所见,鬼神乃谲怪之状。”斯言得之。至于经管位置,则画之总要。自顾、陆以降,画迹鲜存,难悉详之。唯观吴道玄之迹,可谓六法俱全,万象必尽,神人假手,穷极造化也。所以气韵雄状,几不容于缣素;笔迹磊落,遂恣意于墙壁。其细画又甚稠密,此神异也。至于传模移写,乃画家末事。然今之画人,粗善写貌,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岂曰画也?呜呼!今之人,斯艺不至也。宋朝顾骏之常结构高楼以为画所,每登楼去梯,家人罕见。若时景融朗,然后含毫;天地阴惨,则不操笔。今之画人,笔墨混于尘埃,丹青和其泥滓,徒污绢素,岂曰绘画?自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 ○论画山水树石 魏晋以降,名迹在人间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详古人之意,专在显其所长,而不守于俗变也。国初二阎擅美,匠学杨、展精意。宫观渐变,所附尚犹。状石则务于雕透,如冰澌斧刃;绘树则刷脉镂叶,多栖桔苑柳。功倍愈拙,不胜其色。吴道玄者,天付劲毫,幼抱神奥。往往于佛寺画壁,纵以怪石崩滩,若可扪酌。又于蜀道写貌山水。由是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李将军李中书)。树石之状,妙于韦鶠,穷于张通(张璪也)。通能用紫毫秃锋,以掌摸色,中遗巧饰,外若混成。又若王右丞之重深、杨仆射之奇赡、朱审之浓秀、王宰之巧密、刘商之取象,其馀作者非一皆不过之。近代有侯莫陈厦、沙门道芬,精致周沓,皆一时之秀也。吴兴郡南堂有两壁树石,余观之而叹曰:“此画位置石,道芬迹类。宗偃是何人哉?”吏对曰:“有徐表仁者,初为僧,号宗偃,师道芬则入室,今寓于郡侧。年未衰而笔力奋。”疾召而来,徵他笔皆不类。遂指其单复西折之势,耳剽心晤,成若宿构,使其凝意,且启幽襟。迨乎构成,亦窃奇状。向之两壁,盖得意深奇之作,观其潜蓄岚濒,遮藏洞泉,蛟根束鳞,危干凌碧,重质委地,青飚满堂。吴兴茶山,水石奔异,境与性会,乃召于山中,写明月峡,因叙其所见,庶为知言。知之者解颐,不知者拊掌。 卷二 ○叙师资传授南北时代 自古论画者,以顾生之迹天然绝伦,评者不敢一二。余见顾生评论魏晋画人,深自推挹卫协(卫协、顾恺之并见第五卷),即知卫不下于顾矣。只如狸骨之方,右军叹重;龙头之画,谢赫推高。名贤许可,岂可容易?后之浅俗安能察之?详观谢赫,评量最为允惬。姚、李品藻,有所未安(姚最、李嗣真也)。李驳谢云:“卫不合在顾之上,全是不知根本,良可于悒?只如晋室过江,王廙书画为第一,书为右军之法,画为明帝之师(晋平南将军王廙,字世将)。今言书画,一向吠声,但推逸少明帝,而不重平南。如此之类至多,聊且举其一二。若不知师资传授,则未可议乎画。今粗陈大略,云至如晋明帝师于王廙,卫协师于曹不兴、顾恺之、张墨,荀勖师于卫协(卫、张同时并有画圣之名)、史道硕,王微师于荀勖,卫协,戴逵师于范宣(荀、卫之后,范宣第一),逵子?、?弟颙师于父(已上晋)。陆探微师于顾恺之,探微子绥、弘肃并师于父、顾宝光,袁倩师于陆,倩子质师于父,顾骏之师于张墨,张则师于吴暕,吴暕师于江僧宝,刘胤祖师于晋明帝,胤祖弟绍祖、子璞并师于胤祖(已上宋)。姚昙度子释惠觉师于父,蘧道敏师于章继伯(蘧后胜于章也),道敏甥僧珍师于道敏,沈标师于谢赫,周昙妍师于曹仲达,毛惠远师于顾,惠远弟惠秀、子棱并师于惠远(皆不及惠远。已上南齐)。袁昂师于谢张郑(袁尤得绮罗之妙也),张僧繇子善果、儒童并师于父,解倩师于聂松、蘧道敏(道敏及解倩),焦宝愿师于张谢,江僧宝师于袁陆及戴(江长于画人。以上梁)。田僧亮师于董展(田、杨与董、展声价相侔,田、杨、郑三人同时也),曹仲达师于袁(袁胜曹。已上北齐)。郑法士师于张(张芝高足),法士弟法轮、子德文并师于法士(不及法士也),孙尚子师于顾、陆、张、郑(尚子鞍马树石几胜于法士),陈善见师于杨郑(善见写榻杨郑之迹不辨),李雅师于张僧繇,王仲舒师于孙尚子(已上隋)。二阎师于郑、张、杨、展(兼师于父毗览,在隋朝),范长寿、何长寿并师于张(何劣于范),尉迟乙僧师于父(尉迟跋质那,在隋朝),陈庭师于乙僧(乙僧外国陈庭次),靳智翼师于曹(曹创佛事,画佛有曹家样、张家样及吴家样),吴智敏师于梁宽(宽胜智敏),王智慎师于阎(极类阎之迹而少劣),檀智敏师于董,吴道玄师于张僧繇(又师于张孝师,又授笔法于张长史旭),卢棱伽、杨庭光、李生、张藏并师于吴(各有所长,棱伽、庭光为上足),刘行臣师于王韶应、韩干,陈闳师于曹霸王,绍宗师于殷仲容(已上国朝画人,近代皆不载也)。各有师资,递相仿效,或自开户牖,或未及门墙,或青出于蓝,或冰寒于水,似类之间,精粗有别,只如田僧亮、杨子华、杨契丹、郑法士、董伯仁、展子虔、孙尚子、阎立德、阎立本并祖述顾陆僧繇。田则郊野柴荆为胜,杨则鞍马人物为胜,契丹则朝廷簪组为胜,法士则游宴豪华为胜,董则台阁为胜,展则车马为胜,孙则美人魑魅为胜,阎则六法备该,万象不失。所言胜者,以触类皆能,而就中尤所偏胜者。俗所共推展善屋木,且不知董、展同时齐名,展之屋木不及于董。李嗣真云:“三休轮奂,董氏适其微;六辔沃若,展生居其骏。而董有展之车马、展无董之台阁。”此论为当。若论衣服车舆、土风人物,年代各异,南北有殊。观画之宜,在乎详审。只如吴道子画仲由,便戴木剑;阎令公画昭君,已著帏帽。殊不知木剑创于晋代,帏帽兴于国朝。举此凡例,亦画之一病也。且如幅巾传于汉魏,幂离起自齐隋,幞头始于周朝(拆上巾军旅所服,即令幞头也。用全帽皂向后幞发,俗谓之“幞头”。自武帝建德中裁为四角也),巾子创于武德,胡服靴衫岂可辄施于古象,衣冠组绶不宜长用于今人。芒履非塞北所宜,牛车非岭南所有。详辩古今之物,商较土风之宜,指事、绘形可验时代。其或长生南朝,不见北朝人物;习熟塞北,不识江南山川;游处江东,不知京洛之盛。此则非绘画之病也。故李嗣真评董展云:“地处平原,阙江南之胜;迹参戎马,乏簪裾之仪。此是其所未习,非其所不至。”如此之论,便为知言。譬如郑玄未辩栌梨、蔡谟不识螃蟹、魏帝终削《典论》(初以其无火浣布,著《典论》言之,刊于太学。后有外国献火浣布,遂削弃《典论》也),隐居有昧药名(陶隐居,本朝多未晓,北地乐名也),吾之不知,盖阙如电。虽有不知,岂可言其不博?精通者所宜详辩南北之妙迹、古今之名踪,然后可以议乎画。 ○论顾陆张吴用笔 或问余以顾、陆、张吴用笔如何?对曰:“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趋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陆探微精利润媚,新奇妙绝,名高宋代,时无等伦。张僧繇点曳斫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张既号‘书颠’,吴宜为‘画圣人’,假天造英灵不穷。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弯弧挺刃,植柱构梁,不假界笔直尺。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常有口诀,人莫得知。数仞之画,或自背起,或从足先,巨壮诡怪,肤脉连结,过于僧繇矣。”或问余曰:“吴生何以不用界笔直尺而能弯孤挺刃,植柱构梁?”对曰:“守其神,专其一,合造化之功,假吴生之笔,向所谓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也。凡事之臻妙者,皆如是乎。岂止画也?与乎庖丁发硎、郢匠运斤,效颦者徒劳捧心,代斫者必伤其手,意旨乱矣,外物役焉,岂能左手划圆、右手划方乎?夫用界笔直又是死画也。守其神,专其一,是真画也。死画满壁,曷如污墁?真画一划,见其生气。夫运思挥毫,自以为画,则愈失于画矣。运思挥毫,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矣。不滞于手,不凝于心,不知然而然,虽弯弧挺刃、植柱构梁,则界笔直尺,岂得入于其间矣?”又问余曰:“夫运思精深者,笔迹周密,其有笔不周者,谓之如何?”余对曰:“顾、陆之神,不可见其盼际,所谓笔迹周密也。张、吴之妙,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若知画有疏密二体,方可议乎画。”或者颔之而去。 ○论画工用榻写 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亡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彩。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此非不了也,若不识其了,是真不了也。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神者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谨而细者为中品之中。余今立此五等以包六法(六法已具第一卷),以贯众妙。其间诠量,可有数百等,孰能周尽?非夫神迈识高、情超心惠者,岂可议乎知画?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齐纨吴练,冰素雾绡,精润密致,机杼之妙也。武陵水井之丹、磨嵯之沙、越隽之空青、蔚之曾青、武昌之扁青(上品石绿)、蜀郡之铅华(黄丹也,出《本草》)、始兴之解锡(胡粉),斫炼澄汰,深浅轻重,精粗林邑。昆仑之黄(雌黄也,忌胡粉同用)、南海之蚁钅非(紫钅非也,造粉、燕脂、吴绿,谓之赤胶也)、云中之鹿胶、吴中之鳔胶、东阿之牛胶(采章之用也)、漆姑汁炼煎,并为重采,郁而用之(古画皆用漆姑汁。若炼煎,谓之郁色。于绿色上重用之)。古画不用头绿、大青(画家呼粗绿为头绿、粗青为大青),取其精华,接而用之。百年传致之胶,千载不剥;绝仞食竹之毫,一划如剑。有好手画人,自言能画云气。余谓门:古人画云,未为臻妙。若能沾湿绡素,点缀轻粉,纵口吹之,谓之吹云。此得天理,虽曰妙解,不见笔踪,故不谓之画。如山水家有泼墨,亦不谓之画,不堪仿效。江南地润无尘,人多精艺。三吴之迹,八绝之名。逸少右军、长康散骑,书画之能,其来尚矣。《淮南子》云:“宋人善画,吴人善冶。”(冶,赋色也)不亦然乎?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顾恺之有摹榻妙法)。古时好榻画十得七八,不失神彩笔踪,亦有御府榻本,谓之“官榻”。国朝内库翰林集贤秘阁,榻写不辍。承平之时,此道甚行。艰难之后,斯事渐废。故有非常好本榻得之者,所宜宝之,既可希其真踪,又得留为证验。遍观众画,唯顾生画古贤得其妙理,对之令人终日不倦。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不亦臻于妙理哉?所谓画之道也。顾生首创维摩诘像(见第四卷),有清羸示病之容,隐死忘言之状。陆与张皆效之,终不及矣(张墨、陆探微、张僧繇并画维摩诘居士,终不及顾之所创者也)。 ○论名价品第 或曰:“昔张怀瓘作《书估》,论其等级甚详,君曷不铨定自古名画,为画估焉?”张子曰:“书画道殊,不可浑诘。书即约字以言价,画则无涯以定名。况汉魏三国名踪已绝于代,今人贵耳贱目罕能详鉴。若传授不昧,其物犹存,则为有国有家之重宝。晋之顾、宋之陆、梁之张,首尾完全,为希代之珍,皆不可论价。如其偶获方寸,便可椷持。比之书价,则顾陆可用钟张,僧繇可同逸少。书则逡巡可成,画非岁月可就。所以书多于画,自古而然。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褒、蔡邑、张衡(以上四人后汉)、曹髦、杨修、桓范、徐邈,(已上四人魏)、曹不兴(吴)、诸葛亮(蜀)之流是也。以晋宋为中古,则明帝、荀勖、卫协、王廙、顾恺之、谢稚、嵇康、戴逵(已上八人晋)、陆探微、顾宝光、袁倩、顾景秀之流是也(已上四人宋)。以齐、梁、北齐、后魏、陈、后周为下古,则姚昙度、谢赫、刘瑱、毛惠远(已上四人齐)、元帝、袁昂、张僧繇、江僧宝(已上四人梁)、杨子华、田僧亮、刘杀鬼、曹仲达(已上四人北齐)、蒋少游、杨乞德(已上二人后魏)、顾野王(陈)、冯提伽(后周)之流是也。隋及国初为近代之价,则董伯仁、展子虔、孙尚子、郑法士、杨契丹、东善见(已上六人惰)、张孝思、范长寿、尉迟乙僧、王知慎、阎立本、阎立德(已上六人唐)之流是也。上古质略,徒有其名。画之踪迹,不可具见。中古妍质相参,世之所重,如顾、陆之迹,人间切要。下古评量科简,稍易辨解,迹涉今时之人所悦。其间中古可齐上古,顾、陆是也;下古可齐中古,僧繇、子华是也;近代之价可齐下古,董、展、杨、郑是也;国朝画可齐中古,则尉迟乙僧、吴道玄、阎立本是也。若铨量次第,有数百等,今且举俗之所知而言。凡人民藏蓄,必当有顾、陆、张、吴著名卷轴,方可言有图画。若言有书籍,岂可无九经、三史?顾、陆、张、吴为正经,杨、郑、董、展为三史,其诸杂集为百家(吴虽近,可为正经)。必也手揣卷轴,口定贵贱,不惜泉代,要藏箧笥。则董伯仁、展子虔、郑法士、杨子华、孙尚子、阎立本、吴道玄屏风一片,直金二万,次者售一万五千(自隋以前,多画屏风。未知有画樟,故以屏风为准也)。其杨契丹、田僧亮、郑法轮、乙僧、阎立德一扇直金一万。且举俗间谙悉者,推此而言,可见流品。夫中品艺人有合作之时,可齐上品艺人;上品艺人当未遇之日,偶落中品。唯下品虽有合作,不得厕于上品。在通博之人,临时鉴其妍丑,只如张颠以善草得名,楷隶未必为人所宝,余曾见小楷,乐毅、虞、褚之流。韦鶠以画马得名,人物未必为人所贵,余见画人物,顾、陆可畴。夫大画与细画用笔有殊,臻其妙者,乃有数体。只如王右军书,乃自有数体。及诸行草,各有临时构思浅深耳。画之臻妙,亦犹于书。此须广见博论,不可匆匆一概而取。昔裴孝源都不知画,妄定品第,大不足观。但好之,则贵于金玉;不好,则贱于瓦砾。要之在人,岂可言价? ○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 夫识书人多识画,自古蓄聚宝玩之家,固亦多矣(已具第一卷中)。则有收藏而未能鉴识、鉴识而不善阅玩者,阅玩而不能装褫、装褫而殊亡铨次者,此皆好事者之病也。贞观、开元之代,自古盛时,天子神圣而多才,士人精博而好艺,购求至宝,归之如云,故内府图书谓之大备。(国初左仆射萧瑀及许善心、杨素、褚安福家并进图画,兼隋代所有,乃成林薮。贞观六年虞世南、褚遂良等奉敕简阅。开元十年十二月太子中允张悱充知按访书画使。天宝中,徐浩充采访图画使。前后不可具载名氏也)或有进献以获官爵,或有搜访以获锡赍。(开元中有商胡穆聿,别识图书,遂直集贤,告许按求。至德中,白身受金吾长史,改名许。时有潘淑善,以献书画拜官。辽东人王昌、括州叶丰、长安人田颖、洛阳人杜福、刘翌、河内人齐光,皆别识贩卖。此辈虽怜业好事,而迹类藩身。又有侍御史集贤直学士史维则充使,博访图书,悬以爵赏,所获不少。建中四年徐浩侍郎自云昏耄,奏男璹、前试国子司业兼太原县令窦蒙、蒙弟检校户部员外郎汴宋节度参谋臮,并皆别识,敕并用之。贞元初有卖书画人孙方颙,与余家买得真迹不少。今有男盈,在长安。顷年又有赵晏,皆为别识也)又有从来蓄聚之家,自号图书之府。(开元中邠王府司马窦瓒,颍川人也。右补阙席冀,安定人。监察御史潘履慎,荥阳人也。全部郎中蔡希寂,济阳人也。给事中窦绍、歙州婺源县令滕升,吴郡人也。陆曜,东郡人。福先寺僧朏、同官尉高至,渤海人也。国子主簿晁温,太原人也。雩县尉崔曼倩、永王府长史陈闳,颍川人也。监察御史薛邕,太原人。郭晖,并是别识收藏之人。近则张郎中从中、侍郎惟素,从申子也。萧桂州祐、李方古、归侍郎邓道士、卢元卿、韩侍郎愈、裴侍郎璘、段相邹平公、中书令晋公裴度、李太尉德裕)蓄聚既多,必有佳者。妍蚩浑杂,亦在铨量。是故非其人,虽近代亦朽蠹;得其地,则远古亦完全。其有晋宋名迹,焕然如新,已历数百年,纸素彩色未甚败。何故开元、天宝间踪或已耗散?良由宝之不得其地也。夫金出于山,珠产于泉,取之不已,为天下用。图画岁月既久,耗散将尽,名人艺士不复更生,可不惜哉?夫人不善宝玩者,动见劳辱、卷舒失所者,操揉便损、不解装褫者,随手弃损,遂使真迹渐少,不亦痛哉?非好事者不可妄传书画,近火烛不可观书画,向风日、正餐饮、唾涕不洗手并不可观书画。昔桓玄爱重图书,每示宾客。客有非好事者,正餐寒具(按寒具即今之环饼,以酥油煮之,遂污物也),以手捉书画,大点污。玄惋惜移时。自后每出法书,辄令洗手。人家要置一平安床褥,拂拭舒展观之。大卷轴宜造一架,观则悬之。凡书画,时时舒展,即免蠹湿。余自弱年,鸠集遗失,鉴玩装理,昼夜精勤,每获一卷、遇一幅,必孜孜葺缀,竟日宝玩。可致者必货弊衣、减粝食,妻子僮仆切切嗤笑,或曰:“终日为无益之事,竟何补哉?”既而叹曰:“若复不为无益之事,则安能悦有涯之生?”是以爱好愈笃,近于成癖。每清晨间景,竹囱松轩,以千乘为轻,以一瓢为倦。身外之累,且无长物;唯书与画,犹未忘情。既颓然以忘言,又怡然以观阅。常恨不得窃观御府之名迹,以资书画之广博。又好事家难以假借,况少真本。书则不得笔法,不能结字,已坠家声,为终身之痛。画又迹不逮意,但以自娱,与夫熬熬汲汲名利交战于胸中,不亦犹贤乎?昔陶隐居,启梁武帝曰:“愚固博涉,患未能精。苦恨无书,愿作主书令史;晚爱楷隶,又羡典掌之人。人生数纪之内,识解不能周流天壤,区区惟恣五欲,实可愧耻。每以得作才鬼,犹胜顽仙。此陶隐居之志也。”由是书画皆为精妙。况余凡鄙于二道,能无癖好哉?(今彦远又别撰集《法书要录》等,共为二十卷。好事者得余二耆,则书画之事毕矣) 卷三 ○叙自古跋尾押署 前代御府,自晋宋至周隋,收聚图画,皆未行印记,但备列当时鉴识艺人押署。 宋 张则、袁倩、陆绥。 齐 刘瑱、毛惠远。 梁 沈炽文、唐怀允、徐僧权、孙子真、庾於陵、法象、徐汤、孙达、 姚怀珍、范胤祖、江僧宝、满骞、陈延祖、顾操。 陈 杜僧谭、黄高。 北齐 丁道矜 隋 江总、姚察、朱异、何妥。 大业年月日。(奉敕装) 开皇年月日。(内史薛道衡署名跋尾) 亦有开皇年月日。(参军事学士诸葛颖、谘议参军开府学士柳顾言、释智果) 唐朝武德初,秦王府跋尾。(主薄上开府薛收,文学褚亮亦有。褚亮下更署虞世南姓名) 贞观中褚河南等监掌装背,并有当时鉴识人押署跋尾官爵姓名,贞观十一年月日。(兵曹史樊行整装,合若干纸,宣义郎行参军李德颖、数功曹参军金川县开国男平俨、典司马行相州都督府司马苏勖监、银青光禄大夫行黄门侍郎扶风县开国男常授监) 十二年月日。(题署同十一年) 十三年月日。(将仕郎直弘文馆臣王行直装,起居郎臣褚遂良监,司空许州都督赵国公臣无忌,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师梁国公臣玄龄,特进尚书右仆射申国公臣士廉,特进郑国公臣徵吏部尚书臣君集,犯法后亦有楷却处,中书驸开马都尉安德郡开国公臣杨师道,左卫欠将军武阳县开国公臣李大亮,光禄大夫民部尚书莒国公臣唐俭,光禄大夫礼部尚书河间郡王臣孝恭,刑部尚书彭城县开国公臣刘德威,兼太常卿扶风县开国男臣韦挺,少府监安昌县开国男臣冯长命,银青光禄大夫行尚书左丞济阳县开国男臣唐皎,亦有不署冯长命、唐皎二人官爵姓名者) 十四年月日。(将仕郎直弘文馆臣张龙树装,某官士廉,某官徵,某官杨师道,起居郎臣褚遂良,亦有蔡臣捴装。其玄龄、士廉、魏徵、师道、君集,官爵姓名并同。师道后有左屯卫大将军上柱国通川县开国男臣姜行本) 十五年十六年月日。(文林郎臣张龙树装,行起居郎臣褚遂良、杨师道、魏徵、房玄龄,官爵并同上。房玄龄后无已下人姓名) 十七年十八年月日。(守黄门侍郎褚遂良监,亡他人官爵姓名,是开元中割却) 十九年月日。(褚遂良监,亡他人官爵姓名,是开元中割却) 开元中玄宗购求天下图书,亦命当时鉴识人押署跋尾,刘怀信等亦或割去前代名氏,以已等名氏代之。开元五年月日。(陪戎副尉王思忠装,亦有张龙树装,王行真装,史林郎直秘书省臣王知逸监。宣义郎行左司御率府录事参军臣刘怀信监,十年赐名匪矜宣义郎行左骁卫率府仓曹参军臣陆元悌监,后至十一年为给事中赐名坚直集贤承让郎行左金吾树长史臣魏哲监,左散骑常侍崇文馆学士上柱国舒国公臣褚无量,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梁国公臣姚崇,秘书监侍读昭文馆学士上柱国常山县开国公臣马怀素,银青光禄大夫行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上柱国许国公臣苏颋,银青光禄大夫守吏部尚书兼侍中监修国史上柱国广平郡开国公臣宋璟) 十年月日。(王思忠装,同上。使承议郎守殿中丞知中尚书作事安昌县开国男臣冯绍正,使朝议大夫校检少府监臣陈义) 十五年月日。(王府大农李仙舟装背,内使尹奉祥监,是集贤书院书画) 建中十年月日。(臣贺遂奇、刘逸山等,检校副使掖庭令如兰芳,副使内寺伯臣宋游环) 已上跋尾押署,书画多同此例。今略举大例言之,余不具载。 ○叙古今公私印记 太宗皇帝自书贞观二小字,作二小印。[贞观] 玄宗皇帝自书开元二小字,成一印。[开元] 又有集贤印、秘阁印、翰林印。(各以判司所收掌图画定印)[翰林之印] 又有弘文之印,恐是东宫旧印。印书者,其印至小。[弘文之印] 更有元和之印,恐是官印,多印拓本书画。[元和之印] 诸好事家印,有东晋仆射周觊印,古小雌字。[周觊] 又有梁朝徐僧权印。[徐] 唐朝魏王泰印。[龟益] 太平公主驸马武延秀玉印胡书四字,梵音云三藐母驮。[三藐母驮] 故润州刺史赠左散骑常侍徐峤之印。[东海] 峤之子吏部侍郎会稽郡公徐浩浩子璹印。[会稽] 议郎窦蒙印。蒙弟范阳公曹窦臮印。[窦臮] 延王友窦永二小字印。[轨飞][<出出>々] 金部郎中刘绎印。[彭城侯书画记] 起居舍人李造印。[陶安] 鄂州司马张怀瓘弟盛玉府司马怀环印。[张氏永保] 剑州司马刘知章印。[刘氏书印] 光禄大夫中书令、上柱国赵国公钟绍京印。[书印] 彦远高祖中书令河东公印。[河东张氏] 曾祖相国魏国公印。[鸟石侯印] 祖相国高平公二字小印。[鹊瑞] 又有鹊瑞二字同为一印。[鹊瑞] 故相国司徒汧国公李勉印。[李兵印] 汧国公之子兵部员外郎李约印。[约] 又故相赵国公李吉甫印。[赞皇] 故御史大夫黎干印。[黎氏] 故桂州观察使萧祐印。[萧] 故相国晋公韩滉印。[滉] 故相国邺侯李泌印。[邺侯图书刻章] 故犯法人宰相王渥印。[永信珍秘] 仆射马总。[马氏图书] 宣州长史周昉印。[周昉] 剑州刺史王朏印。[王朏] 张敦简印。[齐臣][常出之印] 已上诸印记千百年可为龟镜。 又别有[单侯司马][安阳事侯][益][万古][田氏古事][绮与刘郑][归坐甘来][军司司马]已上并未寻讨去处,皆是鉴赏宝玩之家印记,并可为验证。[萧公书印][温氏之印][榻模印信)又有褚氏印,非褚河南之印也。[褚氏书印][文经][袁书][永福印信]此外更有诸家印。署,皆非鉴识,但偶获图书,便即印之,不足为证验,故不具录。若不识图画,不烦审验印记。虽然,自古及近代,御府购求之家藏蓄传授阅玩,其人至多是以要明跋尾,印记乃是书画之本业耳。 ○论装背褾轴 自昔代已前,装背皆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宋武帝时徐爰,明帝时虞龢、巢尚之、徐希秀、孙奉自编次图书,装背为妙。梁武帝命宋异、徐僧权、唐怀充、姚怀珍、沈炽文等又加装护。国朝太宗皇帝使典仪王行真等装褫,起居郎褚遂良、校书郎王知敬等监领,凡图书本是首尾完全著名之物,不在辄议割截移改之限。若要错综次第,或三纸五纸、三扇五扇,又上中下等相揉杂、本亡铨次者,必宜与好处为首,下者次之,中者最后。何以然?凡人观画,必锐于开卷,懈怠将半,次遇中品,不觉留连以至卷终。此虞龢论装书画之例,于理甚畅。凡煮糊必去筋,稀缓得所,搅之不停,自然调熟。余往往入少细研薰陆香末,出自拙意,永去蠹而牢固,古人未之思也。汧国公家背书画,入少蜡,要在密润,此法得宜。(赵国公李吉甫云背书要黄硬,余家有数帖黄硬,书都不堪也)候阴阳之气,以调适,秋为上时,春为中时,夏为下时,暑湿之时不可用。勿以熟纸,背必皱起,宜用白滑漫薄大幅生纸。纸缝先避人面及要节处,若缝缝相当,则缓急卷舒。有损要令参差其缝,则气力均平,太硬则强急;太薄则失力。绢素彩色,不可捣理,纸上白画,可以砧石妥帖之。宜造一大平案,漆板木界,制其曲直。古画必有积年尘埃,须用皂荚清水数宿渍之,平案扦去其尘垢,画复鲜明,色亦不落。补缀抬策,油绢衬之,直其边际,密其隙缝,端其经纬,就其形制,拾其遗脱,厚薄均调,润洁平稳,然后乃以镂沈檀为轴首,或裹<火束>金为饰。白檀身为上,香洁去虫。小轴白玉为上,水精为次;琥珀为下。大轴杉木漆头,轻圆最妙,前代多用杂宝为饰,易为剥坏。故贞观、开元中,内府图书一例用白檀身、紫檀首、紫罗褾、织成带,以为宫画之褾。或者云书画以褾轴贾害,不宜尽饰。余曰装之珍华,裛之藻绣,缄滕蕴藉,方为宜称。(其古之异锦,具李章武所集《锦谱》)必若大盗至焉,亦何计宝惜?梁朝大聚图书,自古为盛。湘东之败,烟焰涨天,此其运也。况乎私室宝持,子孙不肖,大则胠箧以遗势家,小则举轴以易朝馔,此又时也,亦可嗟乎。 ○记两京外州寺观画壁(会昌中多毁折,今亦具载,亦有好事收得画壁在人家者) ○西京寺观等画壁 太清宫(殿内绢上写玄元真,是吴)。 荐福寺(天后飞白书额)。净土院门外两边,吴画神鬼,南边神头上龙为妙。西廊菩提院,吴画维摩诘行变。律院北廊张璪毕宏画。西南院佛殿内东壁及廊下行僧并吴画不了。 兴善寺殿内壁画至妙,失人姓名(按裴《录》云:“此寺有刘焉画。”恐是)。 西南舍利塔内曹画,西面尹琳画。东廊从南第三院小殿柱间,吴画神,工人装损。三藏院阁画至妙,失人名。 慈恩寺,塔内面东西间,尹琳画,西面菩萨骑狮子,东面骑象。塔下南门,尉迟画。西壁千钵文殊,尉迟画。南北两间及两门,吴画并自题。塔北殿前窗间,吴画菩萨。殿内杨庭光画经变,色损。大殿车轩廊北壁,吴画未了,旧传是吴,细看不是。大殿东廊从北第一院,郑虔、毕宏、王维等画。入院北壁,二神甚妙,失人名。两廊壁间,阎令画。中间及西廊,李杲奴画行僧。塔之东南,中门外偏,张孝师画地狱变,已剥落。院内东廊,从北第一房间南壁,常銮画松树。大佛殿内东壁好,失画人名。中三门里两面,尹琳画神。 龙兴观,大门内吴画神,已摧剥。殿内东壁吴画明真经变。北面从西第二门,董谔白画。 唐安寺塔下,尹琳、李真画。北堂内西壁,朱审画山水。 光宅寺,东菩萨院内,北壁东西偏,尉迟画降魔等变。殿内吴生、杨廷光画,又尹琳画西方变。 玄真观,殿内玄元及侍真座上,陈静心画乐天及神。殿内外,程雅、陈静心画。 资圣寺(殷仲容题额)。檀章画中三门东窗间。南北面吴画高僧。大三门东南壁,姚景画经变。寺西门直西院外神及院内经变,杨廷光画。北圆塔下,李真、尹琳绢画菩萨。 宝刹寺佛殿南,杨契丹画涅槃等变相。(与裴《录》同,据裴《录》,亦有郑画,今不见也)西廊陈静眼画地狱变。又有杨廷光画。兴唐寺三门楼下,吴画神。东殿般若院,杨廷光画山水等。西院韩干画一行大师真,徐浩书赞。又有吴生、周防绢画。中三间内东西偏两壁,尉迟画。殿轩廊东西南壁,吴画。 净上院,董谔、尹琳、杨垣、杨桥画。院内次北廊向东塔院内西壁,吴画金刚变,工人成色损。次南廊吴画金刚经变及郗后等,并自题。小殿内吴画神菩萨帝释,西壁西方变,亦吴画。东南角吴弟子李生画金光明经变。讲堂内,杨廷光画。 菩提寺,佛殿内东西壁,吴画神鬼。西壁,工人布色损。佛殿壁带间亦有杨廷光白画。殿内东西北壁并吴画。其东壁,有菩萨,转目视人。法师文淑无何,令工人布色损矣。东壁董谔画本行经变。佛殿上构栏,耿昌言画水族。佛殿内东壁杨廷光画。(据《西京记》合有郑画,今亡) 万安观公主影堂东北小院,南行屋门外北壁,李昭道画山水。 净域寺。(据裴《画录》,此寺有孙尚子画,今不见) 三阶院东壁,张孝师画地狱,杜怀亮书榜子。院门内外神鬼,王韶应画。王什书榜子。(王什、杜怀亮书,人罕知。有书迹甚高,似钟书) 景公寺,东廊南间东门南壁,画行僧,转目视人。中门之东,吴画地狱,并题。西门内西壁,吴画帝释,并题次。南廊吴画。三门内东西画,至妙,失人名。 青龙寺,中三门外东西,王韶应画。殿上东西相向二神,吴生画。 安国寺东车门直北东壁北院门外画神。两壁及梁武帝、郗后等,并吴画并题。经院小堂内外并吴画。西廊南头院西面堂内南北壁,并中三门外东西壁,梵王帝释并杨廷光画。三门东西两壁释天等,吴画,工人成色损。东廊大法师院塔内,尉迟画及吴画。大佛殿东西二神,吴画,工人成色损。殿内维摩变,吴画。东北涅槃变,杨廷光画。西壁西方,吴画,工人成色损。殿内正南佛,吴画,轻成色。 开元观,西廊院天尊殿前,龙虎君明真经变及西壁并杨廷光画。门西窗上下,杨仙乔画。 云花寺小佛殿,有赵武端画净土变。西廊北院门上北面,王知慎画。 宝应寺,多韩干白画,亦有轻成色者。佛殿东西二菩萨,亦干画,工人成色损。西南院小堂北壁,张璪画山水。院南门外,韩干画侧坐毗沙门天王。北下方西塔院下,边鸾画牡丹。 咸宜观,三门两壁及东西廊,并吴画。殿上窗间真人,吴画。殿前东西二神,解倩画。殿外东头东西二神、西头东西壁,吴生并杨廷光画。窗间写真及明皇帝、上佛公主等图,陈闳画。 永寿寺三门里,吴画神。 千福寺,(在安定坊。会昌中,毁寺后却置,不改旧额)寺额,上官昭容书。(毁寺后有僧收得,再置却悬之)中三门外东行南,太宗皇帝撰《圣教序》(弘福寺沙门怀仁集王右军书)。西行,楚金和尚法华感应碑(颜鲁公书,徐浩题额),碑阴(沙门飞锡撰,吴通微书)。 东塔院(额高力士书)。涅槃鬼神(杨惠之书)。门屋下内外面,杨廷光白画鬼神,并门屋下两面四五门。 西塔院,玄宗皇帝题额。北廊堂内,南岳智顗思大禅师、法华七祖及弟子影。(弟子寿王主薄韩干笔貌遗法,弟子沙门飞锡撰颂,并书)绕塔板上,传法二十四弟子。(卢棱伽、韩干画,里面吴生画,时菩萨现,吴生貌)塔北普贤菩萨、鬼神,似是尹琳画(相传云是杨廷光画。画时笔端舍利从空而落)。塔院门两面内外及东西向里各四间,吴画鬼神帝释,极妙。塔院西廊(沙门怀素手书)天师真,韩干画。此东塔,玄宗感梦置之。楚金真吴画弥勒下生变(韩干正画,细小稠闹)。院门北边碑(颜鲁公书,岑勋撰)。南边碑(张芬书)。向里面壁上碑(吴通微书,僧道秀撰)。造塔人(木匠李伏横)。石作(张爱儿)。石井栏篆书(李阳冰书,石作张爱儿)。东阁肃宗置(面东碑韩释木八分书,王据撰)。天台智者大师碑(张芬书)。佛殿东院西行南院(殿内有李纶画普贤菩萨,田琳画文殊师利菩萨)。 崇福寺(武后题额)。西库牛昭、王陀子画山水。东山亭,刘整画山水。西库门外西壁神,吴画、自题。 化度寺(殷仲容题额)。杨廷光、杨仙乔画本行经变。卢棱伽画地狱变,今残,两头少许耳。 温国寺,净王院,尹琳画。三门内,吴画鬼神。南北窗门,画神,失人名。 定水寺(王羲之题额,从荆州移来)。殿内东壁北二神、西壁三帝释,并张僧繇画(从上元县移来)。余七神及下小神,并解倩画。殿内东壁,孙尚子画维摩诘。其后屏风,临古迹帖,亦妙。中间,亦孙尚子画。东间不是孙,亦妙,失人名。内东西壁及前面门上,并似展画,甚妙。前面有三圆光,皆突生壁窗间。菩萨亦妙。 奉恩寺,中三门外西院北,尉迟画本国王及诸亲族。次塔下小画,亦尉迟画。此是尉迟乙僧宅。 龙兴寺佛殿,郑法轮画。 懿德寺,三门下两壁神、中三门东西华严变,并妙。三门西廊,陈静眼山水。大殿内画极妙,失人名。 胜光寺,西北院小殿南面东西偏门上,王定画行僧及间间菩萨圆光。三门外神及帝释,杨仙乔画。三门北南廊,尹琳画。塔东南院,周昉画水月观自在菩萨、掩障菩萨、圆光及竹,并是刘整成色。 西明寺(玄宗朝南薰殿学士刘子皋书额)。入西门南壁,杨廷光画神,两铺成色损。东廊东面第一间,传法者图赞,褚遂良书。第三间,利防等。第四间,昙柯迦罗并欧阳通书。寺东崇福寺壁,陈积善画山水。三阶院,蔡金刚、范长寿画。 净法寺殿后,张孝师画地狱变。东壁,范长寿画(与裴孝源《录》同)西壁,亦妙,失人名。 空观寺,本周时村。佛堂绕壁,当时名手画。佛堂在寺东廊,南院佛殿南面东西门上,袁子昂画。又有三绝,是佛殿门扇孔雀及二龙。 崇圣寺西殿,董伯仁画。东殿,展子虔画(展画,与裴《录》同)。西北,郑德文画。 净景寺(殷仲容题额)。 济度寺(殷仲容题额)。 玄都观殿内,范长寿画。 海觉寺(欧阳询题额)。三门内,王韶应画。小殿前面,董画像。双林塔西面,展画后面,云是郑画,尤妙。西南院门北壁,画神,失名,甚妙。或云郑法士。 寿果寺殿内,画甚妙,失人名。 纪国寺,西禅院小堂,郑法轮画,甚粹。 褒义寺,殿后东西画,似是王定。佛殿西壁涅槃变,卢棱伽画、自题。西禅院殿内,杜景祥、王允之画。 大云寺,东浮图北有塔,俗呼为七宝塔,隋文帝造。冯提伽画车马并帐幕人物,已剥落。又东壁、北壁,郑法轮画。西壁田僧亮画。外边四面杨契丹画本行经。(据裴《录》此寺亦有展画,其田、杨、郑并同)塔东义手下画辟邪,双目随人物转盼。三阶院西下,旷野杂兽似是张孝师。西南净土院绕殿僧,至妙,失人名。 永泰寺,殿及西廊,李雅画圣像。东廊悬门,杨契丹画。东精舍,郑法士画灭度变相。 总持寺,门外东西,吴画,成色损。佛殿内西面,孙尚子画。三藏院小佛殿内四壁,尹琳、李昌画。堂内李重昌画恩大师影。 庄严寺(两寺并殷令名题额)。南门外白番神,尹琳画。中门外东西,卢棱伽画,两壁甚大。秘书省薛稷画鹤,贺知章题诗,在东秘书厅廊。余令画凤,在书阁柱上,都不成画,不堪观。先亦有小山水在书阁上,今已无。御史台殿中厅,吴画山水。据其画迹,不是吴。又萧桂州祐画山水,将作监刘整画山水。太常寺太卿后厅,梁洽画山水。 禅定寺。(裴孝源《画录》云:“有陈善见画。”) 西禅寺。(裴孝源云:“有孙尚子画。”) 开业寺。(裴《录》云:“有曹仲达、李雅、杨契丹、郑法士画。”) 清禅寺。(裴《录》云:“有郑法士画。”) 延兴寺。(裴《录》云:“有郑法士、李雅画。”) ○东都寺观等画壁 福先寺,三阶院,吴画地狱变,有病龙最妙。寺三门两头,亦似吴画(系本寺三阶院) 天宫寺,三门,吴画除灾患变。板上二菩萨,张僧繇画(从江南移来)。 长寿寺,门里东西两壁鬼神,吴画。佛殿两轩行僧,亦吴画。菜园精舍内,王韶应画。 敬爱寺,(据裴孝源《画录》云:“有孙尚子画。”彦远按:敬爱寺是中宗皇帝为高宗武后置。孙尚子是隋朝画手,裴君所说为谬矣)佛殿内菩萨树下弥勒菩萨塑像,麟德二年,自内出,王玄策取到西域,所图菩萨像为样(巧儿张寿、宋朝塑。王玄策指挥,李安贴金)。东阁弥勒像(张智藏塑,即张寿之弟也。陈永承成),西间弥勒像(窦弘果塑,已上三处像光及化生等,并是刘爽刻),殿中门西神(窦弘果塑),殿中门东神(赵云质塑,今谓水圣神也)此一殿功德,并妙。选巧工,各骋奇思,庄严华丽,天下共推。西禅院殿内佛寺并山(并窦弘果塑),东禅院般若台内佛,事中门两神,大门内外四金刚,并狮子、昆仑各二,并迎送金刚神王及四大狮子,两食堂、讲堂、两圣僧(已上并是窦弘果塑)。大殿内东西面壁画(刘行臣描)。维摩诘卢舍那(并刘行臣描,赵龛成。自余并圣历以后刘茂德、皇甫节恭成)。法华太子变(刘茂德成帅行臣子)。西壁西方佛会(赵武端描)。十六观及阎罗王变(刘阿祖描)。西禅院北壁,华严变(张法受描)。北壁门西,一间佛会及山水(何长寿描)人物等(张法受描,赵龛成)。东西两壁西方弥勒变,并禅院门外道西行道僧(并神龙后王韶应描,董忠成)。禅院内西廊壁画(开元十年吴道子描)。日藏月藏经变及报业差别变(吴道子描,翟琰成。罪福报应是维手成,所以色损也)。东禅院殿内十轮变(武净藏描)。东壁西方变(苏思忠描,陈庆予成)。殿间菩萨及内廊下壁(武净藏描,陈庆子成)。讲堂内大宝帐(开元三年史小净起样,随隐等是张阿轨。生铜作并蜡样,是李正、王兼亮、郭兼子),天后大香炉(高五尺五寸,阔四尺,重二千斤),又大金铜香炉(毛婆罗样,后更加木座及须弥山浮跌等。高一丈二尺,张阿乾蜡样),金铜幡十三口(长一丈二尺,张李八写,并成),画绢幡十三口(金铜脚长一丈二尺,张李八写,并成。又四口,亦长一丈二尺,杂手成。),大院纱廊壁,行僧。中门内巳西(并赵武端描。惟唐三藏,是刘行臣描,亦成)。中门内已东,五僧(师奴描)。第六僧已东至东行南头第二门已南(并刘行臣描。已北并赵武端描。或云刘行臣描)。中门西边,纱廊外面(并圣历已后刘茂德描,陈庶子成)。中门内立神,大门内坐神(并刘行臣描)。中门东立神及神之东西两鬼(圣历后有神英法师令何长寿描,却欲重描。神英京兆党,何生洛下众僧党。刘行臣,时人以何生虽善山水,至于画神,不知刘为关东独步,与西京长寿齐名。洛下之意,抑何进刘?不许神英之请,还遣行臣之子茂德,续其父画,今中门东神及两鬼腰已上新接者,亦不迨其父矣)。其日藏月藏经变有病龙,又妙于福先寺者。殿内则天真山亭院十论经变、华严经,并武静藏画。龙王面上蜥蜴、及怀中所抱鸡,尤妙。山亭院北及门楼内两厢,震亶、支提二神,并刘行臣画,今暗。第二门东神亦行臣画,今暗。(彦远游西京寺观不得遍,惟敬爱寺得细探讨,故为详备) 龙兴寺,西禅院殿东头,展画八国王分舍利。 大云寺,门东两壁鬼神、佛殿上菩萨六躯净土、经阁上婆叟仙,并尉迟画。黄犬及鹰最妙。 弘圣寺,陈静眼、张志画。 昭成寺,西廊《障日西域记图》,杨廷光画。三门下护法二神,张尊礼画。香炉两头净土变、药师变,程逊画。 圣慈寺,西北禅院,程逊画本行经变。维摩诘拜诸功德,杨廷光画。 弘道观,东封图是吴画,《两京记》乃云非名手画,误也。 城北老君庙,吴画。杜甫诗云:“五圣联龙衮,千官列雁行。画手看前辈,吴生独擅场。” 光严寺。(裴孝源云:“有董伯仁画) 天女寺。(裴云有展画,今不见) 已上东都 会昌五年,武宗毁天下寺塔。两京各留三两所,故名画在寺壁者唯存一二。当时有好事,或揭取陷于壁。已前所记者,存之盖寡。先是宰相李德裕镇浙西,创立甘露寺。唯甘露不毁,取管内诸寺画壁,置于寺内。大约有: 顾恺之画维摩诘,在大殿外西壁。 戴安道文殊,在大殿外西壁。 陆探微菩萨,在殿后面。 谢灵运菩萨六壁,在天王堂外壁。 张僧繇神,在禅院三圣堂外壁。 张僧繇菩萨十壁,在大殿两头。 张僧繇菩萨并神,在文殊堂外壁。 展子虔菩萨两壁,在大殿外。 韩干行道僧四壁,在文殊堂内。 陆曜行道僧四壁,在文殊堂内前面。 唐凑十善十恶,在三门外两头。 吴道子僧二躯,在释迦道场外壁。 吴道子鬼神,在僧伽和尚南外壁。 王陀子须弥山海水,在僧伽和尚外壁。 (顾画维摩诘,初置甘露寺中,后为卢尚书简辞所取,宝于家以匣之。大中七年,今上因访宰臣此画,遂诏。寿州刺史卢简辞求以进,赐之金帛,以画示百寮,后收入内。) ○述古之秘画珍图 古之秘画珍图,固多散逸人间,不得见之。今粗举领袖则有: 《龙鱼河图》、《六甲隐形图》、《五帝钩命决图》、《孝经秘图》、《孝经左契图》、《孝经雌雄图》、《遁甲开山图》、《甘泉宫图》(汉武)、《汉麟阁图》二(武帝一,宣帝一)、《鸿都门图》(孔圣七十子)、《西王母益地图》(舜)、《南都赋图》(戴安道)、《云汉图》(刘褒)、《黄帝明堂图》(汉武)、《五岳真形图》(汉武)、《韩诗图》(十四)、《论语图》(二)、《蚩尤王子兵法营阵图》、《鲁班攻战器械图》、《黄帝攻法图》、《伍胥水战图》、《吴孙子兵法云气图》、《五星八卦二十八宿图》、《十二星宫图》(三)、《日月交会九道图》、《分野璇玑图》(八)、《望气图》(一)、《河图》(十二又八卷)、《诗纬图》(一)、《春秋图》(一)、《孝经谶图》(十二)、《浸潭泥图》(七)、《八卦八风十二时二十八宿音律图》(十一)、《周公成坏吉凶图》(一)、《妖怪图》(四)、《相宅园地图》(一)、《黄帝樊薛许氏相图》(一)、《阴阳宅相图》(一)、《马像图》(一)、《三王相鹰图》(一)、《疗马百病图》(四)、《老子黄庭经图》(一)、《大蒐神芝图》(十二) 《黄帝升龙图》(一)、《山海经图》(六,又钞图一)、《太史公汉书图》(八,又《汉记图》三,太史公画二十八人)、《大荒经图》(二十六)、《河图括地象图》(十一)、《天地郊社图》、《诸卤簿图》(不备录,篇目至多)、《古圣贤帝王图》(二又六)、《古瑞应图》(二)、《魏帝所撰杂画图》(一)、《魏顺应图》(四十)、《大驾卤簿图》(三)、《明帝太学图》(三)、《列仙传图》(一)、《搜神记图》(四,荀)、《百国人图》(一)、《地形图》(一,张衡)、《地形方丈图》(一,裴秀)、《孙子八阵图》(一)、《太一三宫用兵成图》(二)、《浑天宣夜图》(各一)、《日月交会图》(一,郑玄注)、《章贤十二时云雨气图》、《十二属神图》(一)、《神农本草例图》(一)、《周礼图》(十四)、《周室王城明堂宗庙图》、《江图》(三刘氏,又一张氏)、《吴孙牝牡八变阵图》(二)、《黄石公五星图》(一)、《占日云气图》(京兆夏氏、魏氏等并有)、《二十八宿分野图》(一)、《风角五音图》、《三礼图》(十卷,阮谌等撰。又十二卷,隋文帝开皇二十年敕有司撰,左武侯执旗侍官夏侯朗画)、《忠孝图》(二十卷,唐故凉州都督李袭誉贞观三年撰,奏上嘉之,并传赞)、《尔雅图》(上下两卷,陈尚书令江灌,字德源,至武德中为隋州司马,并著《尔雅赞》二卷,《音》六卷)、《汉明帝画宫图》(五十卷,第一起庖牺五十杂画赞,汉明帝雅好画图,别立画官,诏传洽之士班固、贾逵辈,取诸经史事,命上方画工图画,谓之画赞。至陈思王曹植为赞传)、《益州学堂图》(十,画古圣帝贤臣七十子,后代又增汉晋帝王名臣,蜀之贤相牧守,似东晋时人所撰)、《鲁庙孔子弟子图》(五,是鲁国庙堂东西厢画图)、《传国玺图》(一,姚察撰,并记。)《洛阳图》(一名《阳宫图状》,杨佺期撰)、《区宇图》(一百二十八卷,每卷首有图,虞茂氏撰)、《职贡图》(一,外国酋渠,诸番土俗本末,仍各图其来贡者之状,金楼子言之梁元帝画)、《中天竺国图》(有行记千卷,图二卷,明庆三年王玄策撰)、《祥瑞图》(十卷,起天,有黄道,失撰者)、《符瑞图》(上卷,行日月,杨光并集刊、氏、熊氏图)、《白泽图》(一卷,三百二十事,出《抱朴子》黄帝巡东海而遇之)、《古今艺术图》(五十卷,既画其形,又说其事。隋炀帝撰)、《灵秀本草图》(六,起赤箭,终蜻蜓,源平仲撰)、《本草图》(二十五,其形状苏敬撰,明庆中事)、《易状图》(一)、《灵命本图》(一)、《辩灵命图》(二)、右略举其大纲,凡九十有七,尚未尽载。 卷四 ○轩辕时 史皇,黄帝之臣也。始善图画,创制垂法,体象天地,功侔造化,首冠群工。不亦宜哉。见《世本》,与苍颉同时。 ○周 封膜,周时人。善画,见《穆天子传》。郭璞云:“姓封,名膜。” ○齐 敬君者,善画。齐王起九重台,召敬君画之。敬君久不得归,思其妻,乃画妻对之。齐王知其妻美,与钱百万,纳其妻。(刘向《说苑》具载) ○秦 列裔謇涓国人。秦皇二年,本国献之。口含丹墨,喷壁成龙兽。以指历地,如绳界之。转手方圆皆如规矩度,方寸内,五岳四渎列土备焉。善画鸾凤,轩轩然惟恐飞去。(见王子年《拾遗录》) ○汉 毛延寿(杜陵人)陈敞(安陵人)刘白(新丰人)龚宽(洛阳人)阳望(下杜人)樊育(长安人) 已上六人,并永光建昭中画手。时元帝后宫既多,使图其状,每披图召见。诸宫人竞赂画工钱帛,独王嫱貌丽,意不苟求,工人遂为丑状。及匈奴求汉美女,上按图召昭君行。帝见昭君貌第一,甚悔之,而籍已定,乃穷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毛延寿画人,老少美恶皆得其真。陈敞、刘白、龚宽并工牛马,但人物不及延寿。阳望、樊育亦善画,尤善布色。(见葛洪《西京杂记》) ○后汉 赵岐,字邠卿,京兆长陵人。多才艺,善画。自为寿藏于郢城,画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人居宾位,自居主位,各为赞颂,献帝建安六年,官至太常卿。(见范晔《东汉书》) 刘褒,汉桓帝时人。曾画《云汉图》,人见之觉热。又画《山风图》,人见之觉凉。官至蜀郡太守。(见孙畅之《述画记》及张华《博物志》云)蔡邕,字伯喈(裴孝源所定品第六,伯喈在下品),陈留人。工书画,善鼓琴。建宁中为郎中。校书东观,刊正六经文字,书于太学石壁,天下模学。又创八分书体,为左中郎将,封高阳乡侯。年六十一。灵帝召邕画赤泉侯五代将相于省,(喜震叔节服彪)兼命为赞及书。邕书画与赞,皆擅名于代,时称三美。(见《东观汉记》,并孙畅之《述画》。有《讲学图》、《小列女图》传于代)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高才过人,性巧,明天象,善画。累拜侍中,出为河间王相,年六十二。昔建州浦城县山有兽,名骇神,豕耳人首,状貌丑恶,百鬼恶之,好出水边石上。平子往写之,兽入潭中不出,或云此兽畏人画,故不出也,可去纸笔。兽果出,平子拱手不动。潜以足指画兽,今号为巴兽潭。(见郭氏《异物志》。彦远按:《三齐记》云昔秦始皇见海神,使左右巧者以足画之。又按:应邵《风俗通》云公输班见水上{豕虫}形,以足画之。巧者非止于手,运思时亦应乎心也。) 刘旦、杨鲁并光和中画手,待诏尚方,画于洪都学。(二人并见谢承《后汉书》) ○魏 少帝曹髦,字士彦(中品),东海定王霦之子。幼好学,善书画。初封高贵乡公,后即帝位。甘露三年卒,年二十(《魏志》有传)。曹髦之迹,独高魏代、谢赫等虽著《画品》,皆阙而不载。彦远今著此书,不必备见其踪迹,但自古善画者即载之。(有《祖二疏图》、《盗跖图》、《黄河流势》、《新丰放鸡犬图》传于代,又有于陵子《黔娄夫妻图》) 杨修,字德祖(中品下),华阴人也。有俊才,为丞相主簿,与陈思王友善。武帝以知有馀,又袁氏之甥也,且密于植,遂恶之。(《魏志》有传。《西京图》《严君平像》《吴李札像》并晋明帝题字,传于代) 桓范,字元则,沛国龙穴人。少以才学称,时号智囊,善丹青。在汉为羽林左监,入魏拜大司农。(《魏志》有传) 徐邈,字景山,燕国蓟人。性嗜酒、善画,为侍中司空都乡侯。年七十六,谥曰“穆”。(《魏志》有传)颜光禄云:“魏元阳之射,徐侍中之画是也。魏明帝游洛水,见白獭,爱之不可得。邈曰:‘獭嗜鰿鱼,乃不避死。’遂画板作鲼鱼悬岸,群獭竞来,一时执得。帝嘉叹曰:‘卿画何其神也!’答曰:‘臣未尝执笔,人所作者,自可庶几。’”(见《续齐谐记》) ○吴 曹不兴(中品上),吴兴人也。孙权使画屏风,误落笔点素,因此成蝇状。权疑其真,以手弹之。时称吴有八绝。(张勃《吴录》云:“八绝者,菰城。郑妪善相,刘敦善星象,吴范善涣风气,赵达善算,严武善棋,宋寿善占梦,皇象善书,曹不兴善画,是八绝也。”)魏赤乌中不兴之青溪,见赤龙出水,上写献孙皓,皓送秘府。至宋朝,陆探微见画叹其妙,因取不兴龙置水上,应时蓄水成雾,累日雱霈。谢赫云:“不兴之迹,代不复见。秘阁内一龙头而已。观其风骨,擅名不虚。在第一品陆之下,卫之上。”李嗣真云:“不兴以一蝇辄擅重价,列于上品恐为未当。况拂蝇之事,一说是杨修。谢赫黜卫进曹,是涉贵耳之论。”彦远按: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遂有二事。孙畅之述,《画记》亦云。而李大夫之论,不亦迂阔?况不兴画名冠绝当时,非止于拂蝇得名。但今代无其迹,若以品第,在卫之上,则未敢知。(一人白画,杂纸画龙虎图,纸画青溪龙、赤盘龙、南海监收十种马,夷子蛮并兽龙头四,并传于前代) 吴王赵夫人,丞相赵远之妹。善书画,巧妙无双。能于指间以彩丝织为龙凤之锦,宫中号为“机绝”。孙权尝叹魏蜀未平,思得善画者,图山川地形。夫人乃进所写江湖九州山岳之势。夫人又于方帛之上,绣作五岳列国地形,时人号为“针绝”。又以胶续丝发作轻幔号为“丝绝”。(见王子年《拾遗录》) ○蜀 诸葛亮,字孔明。彦远按:常璩《华阳国志》云:“亮以南夷之俗难化,乃画夷图以赐夷,夷甚重之。” 亮子瞻,字思远,善书画,为侍中仆射军师将军。(见《蜀志》) 卷五 ○晋 明帝司马绍,字道几(下品上),元帝长子。幼异,有对日之奇。及长,善书画,有识鉴,最善画佛像。蔡谟集云:“帝画佛于乐贤堂,经历寇乱而堂独存。显宗效著,作为颂。”大宁中,年二十七,谥曰“明”。帝庙号肃祖。(见《晋书》)谢云虽略于形色,颇得神气,笔迹超越。(彦远曾见晋帝《豳诗图》,旧目云羊欣题字,验其迹乃子敬也。《豳诗七月图》,《毛诗图》二,《列女》二,《史记列女图》二,杂鸟兽五,《游清池图》二,《息徒兰圃图》,《杂异鸟图》,《洛神赋图》,《游猎图》、《杂禽兽图》、《东王公西王母图》、《洛中贵戚图》、《穆王宴瑶池图》,《汉武回中图》,《瀛州神图》、《人物风土图》,传于代。又画《列女》、《禹会涂山》、《殷汤伐桀图》) 荀勖字公曾(中品下),颍川人,多才艺,善书画。在魏为大将军,掾入晋为侍中中书监、济北侯、光禄大夫、尚书令。太康十年,赠司徒,谥曰“成”。钟会尝诈作勖书,就勖母取宝剑。会于时方造宅,勖潜画会祖父,形于壁。会兄弟入门见之感动,乃废宅。勖画亦会之比也。(见《魏志》及刘义庆《世说》,有《大列女图》、《小列女图》)谢云荀与张墨同品,在第一品卫协下、顾骏之上。 张墨(下品),谢赫云与荀勖并风范,气韵极妙,参神但取精灵,遗其骨法。若拘以体物,则未睹精奥;若取其意外,则方厌膏腴。可与知音说,难与俗人道。(屏风一,杂摩诘像、杂白画一,《捣练图》传于代) 卫协(上品下),《抱朴子》云卫协、张墨并为画圣。孙畅之《述画》云:《上林苑图》,协之迹最妙。”又《七佛图》人物不敢点眼睛。顾恺之论画云:“《七佛》与《大列女》,皆协之迹。伟而有情势。《毛诗北风图》亦协手,巧密于情思。”此画短卷八分,题元和初。宗人张惟素将来,余大父答以名马并绢二百疋,惟素后却索将货与韩侍郎愈之子昶,借与故相国邹平段公家,以模本归于昶。彦远会昌元年见段家本,后又于襄州从事见韩家本。谢赫云:“古画皆略,至协始精。六法颇为兼善,虽不备该形似,而妙有气韵,凌跨群雄,旷代绝笔,在第一品曹不兴下,张墨、荀勖上。”李嗣真云:“卫之迹虽有神气,观其骨节,元累多矣。顾生天才杰出,何区区荀、卫敢居其上?”彦远以卫协品第在顾生之上,初恐未安。及览顾生集有《论画》一篇,叹服卫画《北风列女图》,自以为不及。则不妨顾在卫之下,荀又居顾之上,则未敢知。(《诗北风图》、《史记伍子胥图》、《醉客图》、《神仙画》、《张仪像》、《鹿图》、《诗黍稷图》、《史记列女图》、白画《上林苑图》、《卞庄子刺虎图》、《吴王舟师图》并传于代,又有《小列女》、《楞严七佛》) 王廙,字世将(上品上),琅邪临沂人。善属词,工书画,过江后为晋代书画第一,音律众妙毕踪。元帝时为左卫将军,封武康侯,时镇军谢尚于武昌昌乐寺造东塔,戴若思造西塔,并请廙画。王敦用廙为平南将军、荆州刺史、护南蛮校尉,赠侍中,年四十七。(见《晋书》及何法盛《晋中兴书》)廙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时右军亦学画于廙。廙画孔子十弟子,赞云:“余兄子羲之幼而岐嶷,必将隆余堂构。今始年十六,学艺之外,书画过目便能。就余请书画法,余画《孔子十弟子图》以励之。嗟尔,义之可不勖哉!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吾余事虽不足法,而书画固可法。欲汝学书,则知积学可以致远,学画,可以知师弟子行已之道。”又各为法赞之。(见廙本集,有《异兽图》、《列女仁智图》、《狮子击象图》、《吴楚放牧图》、《鱼龙戏水绢图》、行社齐屏风、《犀儿图》并传于代)王羲之,字逸少(中品下)廙从子也。风格爽举,不顾常流。书既为古今之冠冕,丹青亦妙。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升平五年卒,年五十九,赠金紫光禄大夫。(见《晋书》。《杂兽图》、《临镜自写真图》、扇上画小人物,传于前代) 羲之子献之,字子敬(中品下),少有盛名,风流高迈,草隶继父之美,丹青亦工。桓温尝请画扇,误落笔,因就成乌駮牸牛,极妙绝。又书《牸牛赋》于扇上,此扇义熙中犹在。官至中书令。太元十一年卒,年四十三。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曰“宪”。(见孙畅之《述画记》。彦远按:俗称逸少为大令,子敬为小令,非也。子敬为中书令,年四十三,族弟珉代居之。珉年三十八,子敬大令也。李琰乃小令也。逸少官不至中书令,不可呼为大令也) 康昕,字君明(下品),外国胡人,或云义兴人。书类子敬,亦比羊欣。曾潜易子敬题方山亭壁,子敬初不疑之。画又为妙绝,官至临沂令。(孙畅之云胜杨惠,《五兽图》传于代)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上品上),晋陵无锡人。多才艺,尤工丹青。传写形势,莫不妙绝。刘义庆《世说》云:“谢安谓长康曰:‘卿画自生人以来未有也。’”(又云“卿画苍颉古来未有也”)曾以一厨画暂寄桓玄,皆其妙迹所珍秘者,封题之。玄开其后,取之。诳言不开。恺之不疑。是窃去,直云画妙通神,变化飞去,犹人之登仙也。故人称恺之“三绝”:画绝、才绝、痴绝。又常悦一邻女,乃画女于壁,当心钉之。女患心痛,告于长康,拔去钉乃愈。(此一节事,亦见刘义庆与《幽明录》,而小不同。云思江陵美女,画像簪之于壁玩之,亦出《搜神记》也)尝欲写殷仲堪真,仲堪素有目疾,固辞。长康曰明府当缘隐眼也。若明点瞳子,飞白拂上,使如轻云蔽月,画人尝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亡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又画裴楷真,颊上加三毛,云楷俊朗有识,具此正是其识。其观者详之,定觉神明殊胜重。嵇康四言诗《画为图常》云:“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又画谢幼舆于一岩里,人问所以,顾云:“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此子宜置岩壑中。”又常画中兴帝相列像,妙极一时。著《魏晋名臣画赞》,评量甚多。又有《论画》一篇,皆模写要法。义熙初,为散骑常侍。(见《晋史》、《中兴书》檀通鸾《续晋阳秋》、刘义庆《世说》及顾集)《建康实录》云:“谢赫论江左画人,吴曹不兴、晋顾长康、宋陆探微皆为上品,余皆中下品。连五十尺绡画一像。心敏手运,须臾立成,头面、手足、胸臆、肩背亡遗失尺度,此其难也。曹不兴能之。长康又曾于瓦棺寺北小殿,画维摩诘。画讫,光彩耀目数日。《京师寺记》云:“兴宁中,瓦棺寺初置。僧众设会,请朝贤鸣刹注疏。其时,士大夫莫有过十万者。既至,长康直打刹注百万。长康素贫,众以为大言。 后寺众请勾疏,长康曰宜备一壁,遂闭户往来一月余。日所画维摩诘一躯工毕,将欲点眸子,乃谓寺僧曰:‘第一日观者请施十万,第二日可五万第三日可任例责施。’及开户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刘义庆《世说》云:“桓大司马每请长康与羊欣论书画,竟夕忘疲。”孙畅之《述画记》云:“画冠冕而亡面貌,胜于戴逵。”谢赫云:“深体精微,笔亡妄下,但迹不迨意,声过其实。在第三品姚昙度下、毛惠远上。”李嗣真云:“顾生天才杰出。独立亡偶,何区区荀、卫而可滥居篇首、不兴又处顾上?谢评甚不当也。顾生思侔造化得妙,物于神会,足使陆生失步、荀侯绝倒。以顾之才流,岂合甄于品汇?列于下品,尤所未安。今顾陆请同居上品。”(彦远以本评绘画,岂问才流?李大夫之言失矣)姚最云:“顾公之美,独擅往策。荀、卫、曹、张方之蔑然,如负日月,似得神明。慨抱玉之徒勤,悲曲高而绝唱。分庭抗礼,未见其人。谢云声过其实,可为于邑。”张怀瓘云:“顾公运思精微,襟灵莫测,虽奇迹翰墨,其神气飘然,在烟霄之上,不可以图画间求。象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亡方,以顾为最。喻之书,则顾陆比之钟张,僧繇比之逸少,俱为古今之独绝。岂可以品第拘?谢氏黜顾,未为定鉴。”(《梁书·外域传》:狮子国晋义熙初献一玉像,高四尺二寸,玉色特异,制作非人工力。历晋、宋朝,在瓦棺寺。寺内有戴安道手制佛五躯及长康所画维摩诘,时称三绝。齐东昏侯取玉像为宠妃钗钏,俄尔而东昏侯暴卒。顾画有《异兽古人图》、《桓温像》、《桓玄像》、《苏门先生像》、《中朝名士图》、《谢安像》、《阿谷处女》、扇画《招隐》、《茑鹄图》、《荀图》、《王安期像》、《列女仙》、白麻纸《三狮子》、《晋帝相列像》、《阮修像》、《阮咸像》、《十一头狮子》,白麻纸《司马宣王像》、一一素纸,《刘牢之像》、《虎射杂鸷鸟图》、《庐山会图》、《水府图》、《司马宣王并魏二太子像》,《凫雁水鸟图》、列仙画,《水雁图》、《三天女图》、《三龙图》绢六幅图,山水古贤、荣启期、夫子、阮湘并水鸟屏风,《桂阳王美人图》、《荡舟图》、《七贤》、陈思王诗,并传于后代)顾恺之论画曰:(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此以巧历,不能差其品也)小列女(面如银,刻削为容仪,不画生气。又插置丈夫支体,不似自然。然服章与众物既甚奇,作女子尤丽。衣髻俯仰中,一点一画皆相与成。其艳姿且尊卑贵贱之形,觉然易了,难可远过之也)、《周本记》(重叠尔纶,有骨法,然人形不如小列女也)、伏羲神农(虽不似今世人,有奇骨而兼美好,神属冥芒,居然有得一之想)、汉本记(李王首也。有天骨而少细美,至于龙颜一像超豁高雄,览之若面也)、孙武(大荀首也。骨趣甚奇,二婕以怜美之体,有惊据之则,著以临见妙裁,寻其置陈布势,是达画之变也)、醉客(作人形,骨成而制衣服慢之。亦以助神醉耳。多有骨俱然。蔺生变趣佳作者矣)、穰苴(类孙武而不如)、壮士(有奔腾大势,恨不尽激扬之态)、列士(有骨俱然。蔺生恨意列不似英贤之慨,以求古人未之见也。然秦王之对荆卿,及覆大兰,凡此类虽美而不尽善也)、三马(隽骨天奇,其腾罩如蹑虚空,于马势尽善也)、东王公(如小吴神灵,居然为神灵之器,不似世中生人也)、七佛及夏殷与大列女(二皆卫协手传而有情势)、北风诗(亦卫手。恐密于精思名作,然未离南中。南中像,与即形布施之象转不可同年而语矣。美丽之形,尺寸之制,阴阳之数,纤妙之迹,世所并贵。神仪在心面手称其目者,玄赏则不待喻。不然真绝。夫人心之达,不可惑以众论,执偏见以拟过者,亦必贵观于明识。末学详此,思过半矣)、清游池(不见京镐,作山形势者见。龙虎杂兽,虽不极体,以为举势,变动多方)、七贤(唯嵇生一像,欲佳。其余虽不妙合,以比前诸竹林之画,莫能及者)、嵇轻车诗(作啸人,似人啸,然容悴不似中散,处置意事既佳,又林木雍容调畅,亦有天趣)、陈太丘二方(太丘夷素似古贤,二方为两耳)、嵇兴(如其人)、临深履薄(兢战之形,异佳有裁,自七贤以来并戴手也)。又恺之《魏晋胜流画赞 (责任编辑:RG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