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策划推进一个平台型产品核心操作链路的整体设计优化,因为之前觉得PD(产品经理)提一个需求、我补一个场景的工作模式太过碎片化,很容易失去全局视野、并有让链路变得越来越复杂和难以扩展的危险。和PD不约而同地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基于用户调研反馈共同做了一次体验地图,发现存在大量的体验问题与可优化点,为了更好地进行整体梳理、提炼目标和排列优先级,我用了近一周的时间写了一份产品设计分析报告初稿,和Prd并行开展。在进行产品设计分析前,我搜集和参考了公司内一些设计专家分享的经验,依照他们的思路搭建了分析框架,再逐步往里填充内容。 但实际开始分析之后,我发现「填内容」远没有自己想象的简单,也被主管和师姐指出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问题。我的初期分析看起来做得很多很专业,却并不深入和细致,只是模仿别人的套路、把PD给的资料搬运整合了一下,缺乏自己从更高角度的重新思考洞察,在逻辑承接与目标收敛上也不够清晰。本文就总结下这一阶段我踩的几个坑(目前分析工作还未完成,也许还会踩进更多坑,待后续更新)。 对PD成果「拿来主义」,重构意识不强 产品设计分析准确的说并不是纯粹属于PD或属于UX的职责,而是需要双方(有时还要加上业务、运营)协同完成,其中的一些环节比如背景问题分析、用户痛点、流程图、数据验证指标等在PD之前的项目报告、Prd中已经有了,于是一开始我就简单看了下PD的分析,然后直接「拿来主义」放进自己的设计分析文档。 但这其实是有问题的,师姐说「你能看懂不代表能画出来」,某种意义上这种「拿来主义」就是偷懒省略了对应环节的思考过程,理解浮于表面而未真正深入,能从中提炼出来的思考结论也就更受限。而且PD和UX看问题和思考的角度不一样,PD需要考虑更多的商业与技术上的东西,涉及到大量的业务逻辑等,这些内容一并搬到设计分析报告里反而喧宾夺主,有些问题也不是UX能解决的,还会在UX寻求组里其他人建议时造成理解传达阻碍。 就像上课听懂了老师讲不代表自己就会做题,还是要经过实际练习加深印象一样,如果经过了自己的思考、提炼、补充再重构表达出来,对问题的理解感知会更深入,分析会更精炼集中直奔主题,将其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节点关系表达不清 因为在一期设计中时间紧张,对链路这块的业务理解还不够深入时就匆匆出了方案,后来修修补补的时候也没有从全局视角考虑,所以基于体验地图等梳理出来的问题、优化点非常之多(现在就是在苦逼地为前期还债,泪目T_T)。而我在初期的分析中,做的只是比较简单的罗列,分类维度也很粗糙,分析之间的逻辑承接关系没有很清晰地表达出来,收敛的几个所谓目标洞见之间的关系也很模糊,所以主管问我:「你分析了很多,但是你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逻辑思维能力是交互设计师的必备基础素养之一,这一点在设计分析、方案、表达、沟通中都很重要。这本是我的长处,但因为生搬硬套前人给出的思路框架,一味填充内容却忽视上下文之间的对应衔接,也没有从一个更高、更统一的角度来梳理表达,导致别人并不能一目了然地快速理解我的分析。 所以我优化了分析报告表达上的细节,比如让单个的用户故事、痛点、解决方案等之间的对应关系更清晰明显而不是割裂的几大段文字,比如将用户目标聚焦成一个产品从被认知到使用到传播的循环上的节点表达其联系,至少相比初版是有了一些改进了。 追求专业化的表达,反而干扰受众理解 我曾被好几个人封为「学术范儿」的设计师,也喜欢研(zhuang)究(bi)应(mai)用(nong)一些用户体验理论和设计方法论,将其体现在自己的设计分析中。 但我忽略了一个事实,这个设计分析固然主要是帮自己洞察问题理清思路,但也是要拿给别人看的,要用来说服PD和业务的。过于追求专业化的表达,也许组里的人能理解,但项目合作方就未必了,反而是人为制造沟通障碍,我没有考虑到分析报告受众的用户体验。 真正的高手应该是能把高深的思考研究以最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给别人,而不是反过来。 竞品分析视野不够,真的「无竞品」吗 是的,平台型产品的竞品很难找,或者找到了也因为是别人企业内部的没法用,但是当主管明确地要求我「找几个竞品来分析下」时,我瞬间傻眼,向PD求助也只得到几个内部产品的回答,而这些内部产品的体验并不能令我满意。 所以「打散联想法」再一次出场,不同的是这次从「组件」的层面上升到了产品的核心操作链路,通过师姐的启发我从「流转」、「协同」、「反馈」等关键词上找到了突破,于是几个团队协作、ToDoList产品瞬间蹦出。而通过请教组里同事,还发现了除了Google之外的搜索窍门,比如科技博客站内搜索、微信搜索等,一下感觉「找到了新世界」。 即使是平台型产品,用心去分解、联想和搜寻,也会有结果的。 最后,作为一个入行接触平台型产品设计不久的应届小菜鸟,深感平台型产品设计资料的匮乏(不过自己仍相对幸运,阿里在这方面的积淀很深厚,内部资料和愿意分享的设计师也很多),欢迎平台型产品线的设计师前辈与朋友们多多交流你的感想呀:)微信公众号:akikodesign(鸿影的设计思考录)。 (责任编辑:RG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