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书画、中国油画价格的逐步攀升,版画正逐渐进入投资者的视野。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许多拍卖行都推出了版画拍品,并获得比较理想的成绩。而在已经拉开帷幕的2006年艺市上,版画仍然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对此,业内专家指出,随着艺术品收藏市场的发展,版画价格逐年上涨是必然,但在价格变化背后,让业界更为欣喜的是,藏家懂得去识别有收藏价值的版画与复制品,认同了版画的价值。 综观2005年的版画拍卖市场,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赵无极为代表的西方铜版版画。2005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上,赵无极在1972年创作的《一致美琴》(共16件)成交价为42万港元;在北京保利拍卖会上,赵无极在1961年创作的《西方的诱惑》(10张)成交价为38.5万元;在北京翰海的春拍上,赵无极在1976年创作的《诗画的颂赞》作品集,成交价为27.5万元;在上海保利春拍上,朱德群的版画(全套6幅),成交价为14.3万元。 在版画市场上成交火爆的另外一大热门则是带有中国特色的木刻版画。在北京华辰2005年秋拍上,黄永玉的版画《周恩来总理》估价1.5万至2万元,成交价达到了17.6万元;广州嘉德的春拍上,李少言等在1965年创作的《“抗日烽火”木刻组画》(11幅)估价5.5万至8.8万元,成交价为12.1万元。 从版画的市场成交情况可见,投资者对于版画的认知度在不断提高,这对市场的培育及发展无疑是有利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对于版画市场还是有一定的偏见,认为版画就是复制品,与丝网印刷以及珂罗版大同小异。 版画的印制过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技术性工作,一幅版画的印刷数量也不是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想印多少就印多少,每件作品都有印额的限制。对版画认识的偏差,使得很多收藏者难以对版画的收藏有兴趣,因而版画的收藏价值得不到足够的认识。 版画是以刀代笔集绘、刻、印于一体,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刀法是版画的生命,洒脱而富有动感的刀刻艺术是版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制作技巧的精到和艺术语言的纯化也构成了创作版画特有的艺术内涵。中国版画是一个年轻的的一种艺术品种,其中木刻版画是20世纪20年代由鲁迅先生从欧洲介绍到中国来的,经过20世纪40年代,以至于50年代的实践,逐渐地形成中国版画。当时中国版画主要以木版为主。 事实上,中国版画早已引起国外收藏家的关注。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抗战题材版画就颇受国外收藏市场的喜爱,当时就有许多藏家争相收购中国版画。80年代以后,中国版画又被欧美和日本的藏家和投资者广泛收藏。 与丝网印刷以及珂罗版单纯对于原作进行复制相比,我们在此所说的版画则是一次再创作。在赵无极的版画作品中,反映了他从对西方抽象艺术的热衷追求继而回归中国传统的主线,而这种回归又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它是有机的,是从哲学和美学的高度审视下的回归。中国木刻版画的价值则在于其讲究很多,如刀味、木味、水味、韵味、意境构图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其价值的重要因素。 市场人士认为,当我们今天诠释版画收藏以及投资的时候,我们首选关注的并不是作品本身的真伪,而是需要关注自己是否已经理解版画的艺术价值。如果只是把版画作为一般的复制品,那么即使你买到的是真迹,也不会发现他的升值潜力。 (责任编辑:RG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