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格尔是法国古典主义画派最后的代表。他生于萦特庞省,曾经向杜尔玆学习绘画,17岁时到巴黎,投入达维特门下。当时,达维特正担任拿破仑的首席画师。安格尔极受达维特的喜爱,达维特还曾为他画过一幅肖像:那微微皱起的眉毛下,有着―双认真思考的眼睛。1806年, 安格尔赴意大利,1824年回到巴黎。后来,1834至1841年,他再赴罗马,深刻地研究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古典大师们的作品,尤其推崇拉斐尔。经过达维特和意大利古典传统的教育,安格尔对古典法则的理解更为深刻,当达维特流亡比利时之后,他便成为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旗手,与浪漫主义相抗衡。 十九世纪初,法国的上层贵族阶级对东方土耳其的宫廷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幅《大宫女》正式安格尔为了满足那些达官贵族的视觉需要而进行创作的,这幅作品在巴黎展出时由于与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想违背,没有引发人们的兴趣。 《大宫女》中描绘了具有强烈东方情调的土耳其闺房生活:一位全身裸露的宫女侧卧在华丽的床上,弯曲成优美弧度的背部完全暴露在人们面前,形成一种怪异的美感。画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宫女的裸体。这是一个完全不符合实际的夸张了的形体,脊柱被加长了。有一位批评家提出“多了三块脊骨”,但是正是这种“没有骨头”的变体增强了棵体特有的妩媚感。宫女的手臂也不符合解剖构造原理,粗细一致的拉长,与脊柱、腰身相互呼应,减轻了立体感。饱满浑则的乳房、扭曲的脚……所有的一切形成了一种韵律感,人们的视线全被吸引到宫女柔软优美的背部,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氛。与抽象的人体不同,画面的背景采用了写实主义手法。这种真实的情境的描绘,增加了画面的说服力,使人们产生似梦非梦的幻觉。整个画面的色彩非常大胆,背景上很强的蓝色和裸体肌肤的黄色,以及人体的明暗和粉红色调极不协调,似是却有其自身的节奏感。这幅画中,安格尔为了营造出宫女整体曲线的美感与节奏感,对形体进行了抽象变形,而且这种对美的迫求不仅没有减弱画面整体的真实感,反而在画面上创造出一种神秘、典雅和抒情诗般的意境。 《大宫女》一经问世,就遭到了当时很多评论家的批评。他们讽刺说:“安格尔先生画活人,就像几何学家画固体一样。他把人体的各个局部忽而放大,忽而缩小。有时他感到沮丧,便不再加强这种可诅咒的立体感,开始使轮廓完善。这就叫舍本求末,用刀鞘代替宝剑来决斗。”然而安格尔的学生、曾为其老师作传记的阿莫里·杜瓦尔说得就比较中肯:“他可能是对的,可是这又怎么样呢?也许正因为这段修长的腰部才使她如此柔和,能一下子慑服住观者。假如她的身体比例绝对的准确,那就很可能不这样诱人了。”的确,在对美的追求中,形与美往往会产生冲突。面对这种两难的境地,安格尔没有裹足不前,而是显示出探索精神,而恰恰也正是这一点使安格尔迥然独立于同时代的画家中。具体的形可以让位于表现效果,节奏感重于一切景观,《大宫女》中拉长的背部、夸张的手臂无不显示出安格尔对美的追求。而旦更具魔力的是他能把这种美纳入真实中,达到美与真实绝妙的结合。 《大宫女》这幅作品色调优美别致,充满了浓厚的装饰性和新奇的异国情调,画中的女人优美妩媚,阴柔娇弱。因此有人称画中宫女没有骨头、没有肌肉、没有生命也没有信仰。但正式由于这种绘画表现,充分显示出宫廷女性的柔媚特点。 (责任编辑:RG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