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勃朗(1606-1669)是17世纪荷兰最著名的写实主义画家,他在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成就,允论是在荷兰还仕在整个欧洲的绘 画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1606年,伦勃朗出生于莱顿一个磨坊主的小康人家,在莱顿大学上学期间,因为对绘画的浓厚兴趣而中途退学。他最初在当地画家的画室学习,后来转往阿姆斯特丹从师于历史画画家拉丝特曼。在老师 的影响下 ,他对历史题材绘画产生了兴趣。1625年,伦勃朗回到故乡莱顿,在莱顿期间,伦勃朗形成了自己的画风,即伦勃朗式的明暗对比画法。1632年,伦勃朗开始定居阿姆斯特丹,这 一时期创作的主要创作的是肖像画和宗教题材的作品,在其中可以看到农民、商人、流浪汉等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杜普医生的 解剖课》、《刺瞎参孙》等是这一时期的代友作。1640年后,伦勃朗的生活变得坎坷 ,艺术也进入深化 阶段,《夜巡》是其一生的转折点。 该画是以大尉佛鲁·巴·科克为首的16名军官的集体肖像画,他们毎个人付给画家100荷兰盾以求在 作品中占有一席之地。此画原名为《佛·巴·科克火枪手连的出发》,描写的是 白天进军的情景,但是因为长期遭受烟熏火燎而使画面变得发黑,后被人误认为描绘的是夜景而称为《夜巡》。画面选择了大尉命令部队出发的一个瞬间场面,火枪手们接到命令后仓促地涌出兵 营,有人准备武器有人则击 鼓扬旗。画家在创作此画时没有采用传统的盛装肖像的形式,而是以大尉和中尉为中心,使人物处于 不同的层次上,用明暗光线的对比来使阃而具有深 邃感。此画并没有让订作人满意,他们为为伦勃朗对他们不够尊重,画面灰暗没有突出人物的崇高感。伦勃朗在身心受到重大打击的情况下,仍然保存了这幅艺术珍品。 这是他创作的集体肖像画;作品以两位军官为中心,其他人则处在不同的层次上,用阴影和光线的交替变化使画面产生动感,举起的军旗和长矛则让作品下部的场景在上部得到延伸;然而这幅代表他艺术巅峰的不朽杰作竟被买主退回,并导致他下半生潦倒贫困。 这张被误称为是《夜巡》的画中(因为在18世纪末变得很脏而得名),伦勃朗把科克上尉的连队画成是在他的指挥下行军出城,城门在背景上隐约可见。伦勃朗相当大胆,不把他们画成一支整齐的队伍,而是画成毫无规律的活动场面,好像正匆匆忙忙整队出发。这是张极大的画,人物如真人大小,甚至还更大。这种情况连同上尉伸出的手和林立的刀枪棍棒,使我们感到身临其境,而强烈的明暗色彩及到处都有的动感更使人觉得心慌震荡。然而我们看到的远不是一群真正的非正规兵所必有的那种一团模糊的混乱状,从绘画的角度看,一切都井井有条,各在其位。不禁会问:伦勃朗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同时又不失其真实性? 色彩配合主要在黄色的中尉制服和上尉左边那个人在人群中跑来跑去的小女孩的黄色衣裙,以及上尉身上的红色缎带和女孩左边,中尉后边那两个拿枪人的红色制服之间。这些重点色彩相互关联,而又在其他地方反复出现。现在再来看中尉的戟和上尉的杖,看火枪、旗杆和特别显眼的几根长矛,这些东西凡在远处的都不同方向指着我们,中尉的戟暗示行军的去向。但这一切又可以这样来看:在画布上,它们要么与戟平行(假如是在上尉的右边),要么与它成直角(假如在他左边,像他的杖那样)。这种辅助排列同样适用于铜鼓,它画得好像是在向后倾倒。一种隐蔽的几何秩序就这样把画各部分精确地融为一体,而正是这些部分使画面显得极为活泼。 (责任编辑:RG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