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复帖》为晋代陆机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纸本,手卷,纵23.8cm,横20.5cm,9行,84字。《平复帖》书写于西晋,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陆机《平复帖》被评为九大"镇国之宝"。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墨色微绿。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释文:“彦先羸瘵 ,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吴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思识□量之迈前,势所恒有,宜□称之。夏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释文据启功《〈平复帖〉说并释文》) 《平复帖》内容涉及三个人物,贺循,字彦先,是陆机的朋友,身体多病,难以痊愈。陆机说他能够维持现状,已经可庆,又有子侍奉,可以无忧了。吴子杨,以前曾到过陆家,但未受到重视。如今将西行,复来相见,其威仪举动,自有一种较前不同的气宇轩昂之美。最后说到夏伯荣,他因寇乱阻隔,没有消息。 《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它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清吴其贞《吴氏书画记》、顾复《平生壮观》、安岐《墨缘汇观》等书著录。《平复帖》内容是写给友人的一个信札,其中有病体"恐难平复"字样,故名。字为章草,但无波挑,和《淳化阁帖》所收卫瓘《顿首州民贴》体段相近。 《平复帖》如徐邦达所说"草法、文句,都很古奥,难以辨识",刘涛称"陆机的这笔草书,写得苟草,有的是当时的习惯写法,让后世书家难以释读,平添了一些神秘感。"西川宁谓《平复帖》"此帖在当时就以难读知名,似没有人对之尝试释文。万历时的收藏家张丑……在其所著《南阳法书表》和《清河书画舫》中均有著录。《清河书画舫》中对一般的帖都有释文,《平复帖》却没有"其后,张丑在其《真迹日录》中写道:"帖中如'羸、难平复、病虑、观自躯体、闵、荣寇乱'等字。翩翩自恣。真有毕世临抚未能得其仿佛者。"只举帖文十数字,是尝试释读的最初情形。 《平复帖》以秃笔枯锋写成,用笔朴质古雅,为传世最早的草书真迹,历来为世所宝,现藏故宫博物院,帖尾有明代书家董其昌的题跋,有墨迹的影印普及本出版。曾摹刻入《秋碧堂帖》、《南雪斋帖》等多种丛帖中。《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平复帖》除了晋人特有的古朴、自然、淳厚的气质外,还略带竹木简章草书的意味。以秃笔枯锋为之,笔随势转,平淡简约,奇崛而古质,评者云"非中古人所能下笔"。结构上随意洒脱,表现出一种轻松自如、信手拈来的自由状态。《平复帖》通篇是章草的古意盎然,散发着古朴、淳厚、深沉、凝重的气息。陆机受着秦、汉、三国时古厚书风的熏染,用笔以按为多,轻提为主,线条大都粗细相近,浑圆为本,没有那种潇洒飘逸的挥洒。造型也以包含、收束为主,不使线条游荡过远,如同一个花蕾正待展开,尚未展开到位,却又收合起来了。草书在陆机手中,还未曾成为大起大合的形式,书法家专注于一个个体的单字,务求书写成形,却还未能尽情挥洒连绵而下。也正是由于这种控制,犹人乘骐骥,以衔勒制之,显出含蓄蕴藉之美。含而不露,如盘马弯弓惜不发,这似是一种相对静止状态,却比马狂奔、箭离弦更令人期待。古来就有"藏锋"之说,就是不让尖锐的笔锋过多出现,甚至遁迹如剑在鞘中,锐气不泄。作为书法家的表现,应如明人陆石雍所说:"吞吐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衷无限。"这一点,《平复帖》正是范本。 明人詹景凤评价:"陆士衡《平复帖》以秃笔作稿草,笔精而法古雅。真迹也。"明代张丑云:"云间陈仲醇谓其书极似索靖笔诗。"又云:"《平复帖》最奇古,与索幼安《出师颂》齐。惜剥蚀太甚,不入俗子眼。然笔法圆浑,正如太羹玄酒,断非中古人所能下手。"清代安岐《墨缘汇观》评价:"相传平原精于章草,然此帖大非章草,运笔犹存篆法。"清代杨守敬说《平复帖》:"系秃颖劲毫所书,无一笔姿媚气,亦无一笔粗犷气,所以为高。" 《平安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特殊意义在于——它是第一件流传有绪的法帖墨迹。由于古代书家如李斯、钟繇、张芝等,虽是流传有绪的人物,但无可靠的墨迹流传。而石刻作品,因是翻版,加之刻手的原因、风化剥蚀等,与墨迹多半相去较远;再者,此前墨迹虽有不少,但书家皆不署名,无法考证。因此愈显《平复帖》在书法史上的意义。 (责任编辑:RG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