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我的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设计教程 > 书画知识

实用书画基础知识(4)

时间:2015-09-19 21:46来源:网络 作者:未知 点击:
识画先识纸 中国书画最讲究用纸,有些书画家的书画技法,就是根据纸性演绎而来。当今,要想了解中国书画,离不开研究用纸。现根据平日积累向大家

识画先识纸

中国书画最讲究用纸,有些书画家的书画技法,就是根据纸性演绎而来。当今,要想了解中国书画,离不开研究用纸。现根据平日积累向大家介绍几种书画用纸。

毛边纸。一种竹纸,明末江西出产竹纸,纸质细嫩,色呈米黄,正面光,背面稍涩,质地略脆,韧性稍差,耐久程度次于太史连纸。托墨吸水性能好,既适宜于写字,又可用于印刷古籍和书写书画,但纸边并不毛。因明代大藏书家毛晋嗜书如命,好用竹纸专刻书籍,所用纸张,极为讲究,用纸量大,常到江西订购稍厚实的竹纸,并在纸边盖上一个篆刻的“毛”字印章,久而久之,人们习惯称这种纸叫“毛边纸”,并沿用至今。史载:“天下购善书者,必望走隐湖毛氏(毛晋)所用纸,岁从江西特造之,厚者曰‘毛边’,薄者曰‘毛太’,至今仍存其名不绝。”毛边纸的由来可能缘于此。清乾隆以后用纸,除太史连纸、棉纸外,有很大一部分书是用毛边纸印刷的。

现在我国南方产竹的地方均有生产,以嫩竹作原料,用石灰沤烂发酵,捣碎成浆,再添加适当的黄色染料,不施胶,手工竹帘抄造而成。毛边纸质地细嫩、柔软,韧性好,略带蛋黄色,吸水性强,用于书写,容易吸干墨水,字迹经久不变。较重的毛边纸又称为“玉扣纸”。江西横江出产的仿毛边纸又称为“重纸”。现在有些地方如浙江一带用碱法制浆,在竹帘丝网的圆网造纸机上造出,称“机制毛边纸”,这种纸的质地、外观与手工造的毛边纸均有较大差别。

高丽纸。又名韩纸、高丽贡纸。古代高丽国(又称高句丽、朝鲜)所产之纸。色白、质厚,有绵性,很坚韧,有明显的直纹。据北宋文献著录:“高丽纸以棉、茧造成,色白如绫,坚韧如帛,用以书写,发墨可爱。此中国所无,亦奇品也。”此纸多为粗条帘纹,纸纹距大又厚于白皮纸,经近人研究,宋元明清时我国书写所用高丽纸,大部分是桑皮纸。清乾隆时我国有仿制的高丽纸。

玉版纸。一种洁白精致的精良笺纸。宋黄庭坚《豫章集·次韵王炳之惠玉版纸》诗:“古田小笺惠我白,信知溪翁能解玉。”元费著《蜀笺谱》:“今天下皆以木肤为纸,而蜀中乃尽用蔡伦法,笺纸有玉版,有贡余,有经屑,有表光。”《绍兴府志》:“玉版纸莹润如玉”。

连史纸。又叫“连四纸”、“连泗纸”,纸质较厚者又称为“海月纸”。原产于福建省邵武,以及闽北地区和江西省铅山县一带。采用嫩竹做原料,碱法蒸煮,漂白制浆,手工竹帘抄造。纸质薄而均匀,洁白如羊脂玉,书写、图画均宜,多用来制作高级手工印刷品,如碑帖、信笺、扇面原纸等。相传是福建邵武连姓兄弟经过多年研制,精工抄造而成,因他们排行“老三”、“老四”而得名。

机器连史纸。机器连史纸是用机器制造的,颜色稍黄,清末民初才被采用,中华书局印《四部备要》用的就是机器连史纸。

书画修复

书画的装裱技术是伴随着书画创作而产生和发展的一种特殊的美术工艺,它对于更好的表现书画的内容和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书画的修复则是延长古代艺术品的寿命,对书画进行长期保存的一项基本措施。

自古以来,中国书画的装裱与修复技术先后历经两晋南北朝的初创,隋唐五代的发展,两宋时期的飞跃,明清时期的完善,形成了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基本的装裱样式和使用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今天我们修复和重新装潢中国古代书画作品时通常要经过解体、清洗、接背、托纸、修补、接笔、全色、镶料、覆背、砑装等工艺环节,使古代书画作品的保存时间得以延长,同时原有的艺术效果也在最大限度上得以再现。

所谓解体,是指修复者在对要修复的古代书画艺术品进行细致而全面的调查,在收集修复对象的使用材料、质地、损伤状况等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刀剪等工具拆除原先装裱书画作品的天杆(在被装裱的书画作品顶部安装的用于悬挂书画作品的木杆)和地杆(画幅下端的圆形木杆),然后去除画心(书画作品本身)周围的装饰材料。这些装饰材料既包括绫、绢、锦等经过托裱的丝织物,也包括各种用以装饰画心的纸张。起初人们在对书画作品解体的过程中并不十分重视原有作品的装潢形式和所使用的装潢材料,因此,在重新装裱的过程中会舍弃原有书画上旧的装潢材料,而改用新染制的绫绢按通常既定的格式装裱书画。原有作品上使用的装潢材料,只是在有题跋或印记的情况下才会被加以保留。而今天已经有一部分修复者认识到其中的弊端,为了更好的保持历史的原貌,更好的恢复原有作品的真实性,人们已经开始保留从原件上拆下的所有装饰材料,并尽最大可能将其按原有作品的装潢样式重新装裱作品。

在对原有的书画装裱作品进行解体后,开始对画心进行清洗。清洗的目的主要是去除画心上沾有的灰尘、霉斑、污渍。目前,大多数修复师所使用的是温水淋洗法清洗画心部分。主要做法是:首先将画心正面置于裱台上,用专用的工具除去画表面附着的污物,然后用60℃左右的温水淋洗画面,在对画面进行清洗的过程中,通过调节水温和清洗次数控制清洗的程度。温水淋洗到画心表面后,水会变成黄褐色的液体,这是由于温水溶解了画心上作为污染物存在的有色集团,当黄褐色液体颜色变浅后,清洗工作基本结束。过去,曾经有修复者为了使

书画作品再清洗彻底,会使用一些具有氧化性质或是还原性质的化学药品,由于这些化学药品都会对文物艺术品的长期保存带来危害,所以现在已经基本不再使用。

清洗画心后,将画心向下置于裱台上,准备揭取褙纸。如画心需要加固,则先用专用的纸张对其进行加固,然后背部向上置于裱台上,再进行揭褙。揭褙时,用棕刷刷平画心背部,然后用镊子轻轻揭去在上次装裱时粘贴上的褙纸。褙纸揭除后,剩下的部分就是只有一层托纸的原有书画作品,这层纸被称为命纸,是因为它对于画心性命攸关。修复者在揭取这层被称为“命纸”的托纸时会十分注意,因为依附于命纸上的原作,由于经过长时间的保存或收藏,可能出现各种伤况。此外由于原作在前一次托裱过程中背部刷上了浆糊,所以在揭取时容易受到损坏,因此,揭取托纸成为整个装裱修复工作中的一件重要工作。在这项工作中,修复者会小心谨慎、格外细致,因为稍有疏漏,就会为整件艺术品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甚至是毁于一旦。

褙纸和托纸被揭去后,要重新对画心托一层新的命纸,如果原件使用的是绫或绢为创作载体,则先要用相同或相似的材料对作品上缺失的部分进行修补,然后再为其托命纸。托命纸时,首先选取与原作底色相近而略浅的染色宣纸,将其裁成略大于原作品的方形,在其上轻轻用排笔刷上清水少许,使染色宣纸均匀受潮。接着将淀粉浆糊调成糊状,再用排笔蘸调好的浆糊均匀地刷在被揭去托纸的原作的背上,然后用棕刷将受潮的染色宣纸轻轻地刷在沾有浆糊的原作背部后,并用力刷排,使染色宣纸与画心充分粘接,然后再将浆糊刷在四边,并粘贴一寸余宽的纸条作为“局条”,在后面的修复工作中对画心进行保护。

画心托纸后,使其自然干燥。然后对其进行修补。在修补过程中,修复者通常将托裱后的画心背面向上置于玻璃台上,台下置光源,使画心上的破损处在光源的照射下清晰地呈现在托纸上。然后取比破损部位面积略大的刷有浆糊的宣纸,在托纸上按破损部位的轮廓进行粘贴,多余部分用刀轻轻刮去,进行修补。对于画心上的裂痕,则使用刷有浆糊的细纸条,贴在托纸上显示出裂痕的位置上,对裂痕进行加固。

画心加固后,通常要对其进行画面的修补,这样的修补被称为“接笔”和“全色”。所谓“接笔”,是指在有据可依的情况下对原有作品上笔意缺失的部位进行修补,使画意在修复后可以完整的被表现出来。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工笔绘画上。所谓“全色”,是指在有据可依的情况下,将画面上缺失部位的托纸按原作的底色或缺失部位周围的色彩进行统一和谐调,使作品在修复后看上去完整。接笔和全色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毛笔,颜料则是一般的中国画颜料。在过去,为了更好再现原有作品的艺术效果,对于修复者来说接笔和全色要求尽可能达到“四面光”的效果,即修复后的部位与周围的部分在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上看去色调一致,不易分辨。而能否使修复的作品达到“四面光”,成为过去一个时期评价修复者技术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今天出于对文物真实性的考虑,也有一部分修复者对作品进行较少的接笔”和“全色”,使其在修补后达到“远观一致,近视可辨”的程度。

镶料是指在经过修复的画心周围粘贴上用以装饰的纸张或织物。通常,装饰的纸张主要有粉笺、蜡笺和洒金纸等华丽的纸张,这些纸张作为用以对画心进行题跋诗堂装饰画心,而装饰书画作品的织物主要是手工染制的织有各种花纹的绫绢。通常,在装饰中为了突出画心部分的艺术效果,修复者通常会将绫绢等织物染成米黄和湖蓝色进行搭配,而花纹繁缛,色彩艳丽的织锦,一般用于手卷的包首,另外在宗教题材的书画作品以及宫廷书画的装潢上也会被使用。

在为画心进行“镶料”后就要对其进行覆背。所谓覆背,就是在镶有装潢材料的画心背部粘贴背纸,在增加作品的厚度的同时对画心起到保护作用。背纸一般分为上下两层,是由数张宣纸拼接粘合而成,面积略大于整幅作品。在覆背时,用调成米汤状的浆糊刷在配好的背纸上,然后将其覆于画幅,并用棕刷刷平,使背纸与整幅作品充分粘接,然后在背纸四边刷上较稠的浆糊,将作品正面朝外,张贴于特制的干燥板上自然干燥,以使作品在干燥后仍保证平整。

经过数十日干燥后,修复师将书画作品从干燥板上取下,将其背面向上置于修复台上,然后在背部均匀涂上蜡,再用专用的石头反复砑数遍,使作品变得柔软和光滑。最后,将作品两边多余的纸边剔除,并在作品的最上方安装天杆、纽和画绳、画带,在作品下方安装地杆并加饰轴头。

书画的修复在经过上述的几个环节后即告完成,被损作品经过重新装裱和修复,就可以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恢复原有的艺术魅力。

国画鉴赏

在中国绘画鉴定中,最古的作品和近、现代的作品较难鉴定。因为前者传世极少,无从比较。后者距现在时间太近,存世又较多,伪作和原作在时代风格上并无二致,甚至连供参考的辅助条件也不复存在。

中国绘画之鉴定是一门鉴赏、批评、审定相结合的专门学问,也是一项专门鉴赏、批评、审定绘画作品的实际工作。它与单纯的鉴赏和批评不同。鉴赏是一种较普通的艺术欣赏活动,主要是审美;批评是一种专业的社会科学理论,主要是品评;而绘画鉴定是一种专门的社会科学实践活动,主要是鉴别。但鉴定工作和鉴赏、批评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它需要较高的鉴赏水平和批评能力,要能正确分析、比较、评价、判断作品的高低、真假和精粗、美恶,但是分辨作品的真伪却是它的任务和目的。绘画鉴定也是一项鉴赏、批评、审定相结合的艺术综合研究工作。

绘画鉴定不是为满足个人精神需要的审美欣赏,也不是为指导创作与欣赏的理论批评,而是为文物、博物以及美术史研究和市场流通服务的基础性审定工作。它试图以科学分析方法鉴别古代书画的真伪、高低、精粗、美恶,为鉴赏批评、收藏交流,为继承学习研究中国绘画传统,提供准确可靠、真实而丰富的材料依靠,这就是绘画鉴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绘画鉴定的性质是纯客观的冷静判断、分析,如同科学研究一样,不带任何主观感情色彩,不抱任何思想政治立场和阶级偏见,实事求是,让材料证据说话。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原则指导绘画鉴定,这样才能明断真假是非、高低精粗,才能去伪存真。

要学会鉴定,应当有意识地对真迹、赝品进行不断地比较和分析,要具备历史、美学、文学甚至自然科学等广泛的知识,虽不要求鉴定者能动笔创作,但鉴定者必须对中国绘画创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以及绘画工具材料、装潢手段等,十分熟悉了解,而对中国绘画史更是必须精通。这是作为绘画鉴定家必备的基本条件。

中国绘画鉴定的主要依据是作品本身的个人风格和时代风格。个人风格是由画家个人的思想、性格、修养、审美趣味、习惯爱好等多种因素形成的。因此他们使用的工具、材料也会各不相同,运笔的缓急、轻重、用力的大小、分寸,着力点的分布,笔锋转折的节奏等等也各有其妙。再者在作品的取材、主题、构图、形象造型、衣纹组织、皴法、笔墨色彩处理等等表现手法方面还会各具特色。所以根据这些个人风格可以判断鉴定出作品的作者。

时代风格离不开它的时代背景,它与当时政治经济、艺术思潮、物质生活、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条件密切相关,不同的时代绘画有不同的风格。如宋元以前绘画多宗教题材,壁画盛行,画家都是站着画,就是在绢素上作画也多绷在框架上,立者画。大约从宋代开始,将纸绢平铺在桌子上作画的方式才渐渐兴起来。这种平画和立画的用笔角度、用笔力度显然不同,产生的笔墨效果自然两样。宋元以前线条末脱离“刀笔线条”的风范,中锋用笔为正宗,线条讲究粗细一致,力量含蓄,“转弯要暗过”,富于弹性。南宋陆续开始出现抑扬顿挫、干湿浓淡、轻重快慢的富于变化的线条。明清时代文人画极盛,多自我情感抒发,笔墨风格更是多样。

山水画在隋代之前不讲比例,“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北宋山水多取中原景色,南宋山水多是“剩水残山”,江南景色。唐宋绘画刻意经营,严谨,灿烂。元明后的文人画讲究“谈雅清逸”,讲笔情墨趣,忘形得意。五代、北宋花鸟画尚写生,元明之后尚写意等等。这些表征仅是时代风格的概括举例。时代风格体现在绘画题材、主题、比例透视、笔墨手法、制作技巧等各方面。由于时代不同,思想、生活、物质材料、审美观点、表现手法等等都会不同,将影响、改变绘画的各种构成因素,从而形成不同时代的不同绘画风格。

绘画中所出现的服饰装束、器物用具、风俗礼仪等,往往与历史制度和社会风尚有关,所反映的时代特点更为鲜明。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衣冠异制》曾专论这方面的问题,可见自古以来,鉴定家对此以十分注意。

绘画的装潢形成也有时代风格,如北宋人常画高头大卷,清代道光年间时兴扇面。书法印章也有时代风格,如明代风行小楷,清代康熙以后时兴“馆阁体,宋代印章形状多样,有钟型、鼎型等等。所以,根据时代风格来鉴定作品的历史较为可靠。

印泥使用方法

好的印泥不仅要具有好的质量,同时也需要用好的方法使用予以配合,才能获得最佳印文效果。

要经常翻调印泥

一般印泥颜料分轻质的有机颜料和重质的有机颜料。而同一有机颜料或同一无机颜料的材质,轻重有时候也有所不同。而颜料与油脂的比重更不一样。

油脂,颜料和纤维的调和仅仅是一种物理反应,所以搁置日久会发生分层现象。轻的颜料会随着油脂缓缓上浮,重质的颜料就会缓缓下沉。随着时间的延长,分层现象会越来越严重,久而久之印泥表层会出现油状的色浆,该色浆会发生酸败,变得又粘又稠。下沉的重质色浆逐渐结块变硬。这种变化不同程度的挫伤着纤维,最后造成纤维腐烂,而印泥变成硬块或者是十分粘稠的有色浆,无法使用。为使印泥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必须经常正确翻调之。至少半年翻调一次。

所谓正确的翻调,即指翻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翻调工具:光滑的牛角片,光滑的竹片或者光滑的塑条。

翻调手势:顺着一个方向上下翻动,不宜切割、打转式的翻调。

冬天翻调印泥可将印泥(连缸)放在蒸气上或者直接用热风加热后再进行。

翻调的作用:

视不同比重的颜料,油脂和纤维充分混合,且交织成一体。

在使用过程中进行翻调可改善色浆表层被占用而导致的比例失调的状况。冬天翻调可改善印泥的软硬度,使印泥上章易,落纸易,且均匀。

蘸印泥手势

用印面蘸印泥,宜轻勿重,不允许挤压,敲打。因为纤维吸足浆后呈交织状态分布在印泥色浆中,把三者融为一体。如果挤压,敲打印泥就会在粘上大量色浆的同时将纤维从交织状态中提拉出来,纤维容易被折断,受损,起毛,甚至打烂。所以,蘸印泥不宜用挤压,敲打的手势。

我们有时候会遇上一种难以理解的现象,即新购得的印泥,调成团初用时也会有起毛的现象,待使用一段时间后,其毛现象逐渐消失,随后使用规范得当效果极佳。这是因为印泥表面会与外界物质或者容器接触过度,纤维受损,致使出现起毛现象。后期因为其一直保持规范使用,表面受损的纤维被蘸而离去,内层呈交织状的纤维不再受损,使用效果也就进入最佳状态。

如何按印

1.纸下宜垫平整的薄卡纸一张,或硬性的橡胶块一片。垫物之厚薄,软硬度要根据印面的平整程度。如果印面呈球面或者弧形,垫物宜略厚略软些。反之,如印面平整,则可直接放在玻璃台板上盖印。总之,必须努力使印文清晰的表示在纸上。

2.蘸泥上章的程度

章面蘸泥以遍而匀为最佳。

视章料结构的紧、疏、软、硬不同

紧硬章料蘸泥时宜略重,多蘸几次,落纸时要轻,慢,防止硬压。

视纸质

书画纸类,略带毛性,较粗,甚至较后,吸印泥量较大,所以要用湿润度大一些的印泥。上浆略厚一些,该印时宜轻,慢,时间长一点。

连书纸类,略为细洁,光滑,纸质较薄,吸印泥量较少,所以要用干一些的印泥。上浆不宜太厚,该印时宜轻,慢,时间不宜长,见色透底即起印。

3.持章要正、直,可借用印规。不宜摇晃,移动印章。

4.盖章下印时,用力要尽量均匀,如纸的密度过紧,油的渗透力差,则用力不宜太大,时间适当延长,待色浆缓缓渗透纸面。总之,如能使印文效果达到白文红色块均匀不露白点,细朱文线条不断;朱、白文皆不变形,且能真实反映作者的构思,刀功,印文清晰有神,这样的效果使用就是最佳状态。

5.附加注意点

若遇纸张面积不大,而且印文红底面积较大(例如细白文类),可在该印后将纸面翻转,用指甲轻轻磨,直至浆色透纸为止。

图章用毕后即用软性纸或者布擦干净,免得积垢影响印泥和印文的色泽,质量。如积垢日久,可用小刷加肥皂水轻轻洗刷。

书画篆刻印泥保养方法介绍

许多人认为书画篆刻印泥同普通办公印泥一样无需保养,其实是大错特错了。越是好的印泥越是需要人们对它呵护。以下,我们介绍一些最主要的保养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1.慎收贮 —— 容器采用旧瓷器最好,水晶玉器亦可,不宜用铜锡等金属,最忌用漆器木器陶器,以及犀象等动物骨骼容器。使用金属器,容易同印泥产生化学反应,使印泥变黑变硬。而漆器木器陶器等容器,由于其结构疏松,孔隙较大,印泥中的油分容易散失,会影响其长期正常使用。如果一定要使用上述忌用器具,可在容器内壁加涂一层薄膜,隔离其间,就无大碍。

2.宜翻晒 —— 春冬日暖,宜晒一时;夏秋日烈,宜晒一刻。久而不动,印色自坏。

3.远污垢 —— 盖章用毕,必净章面,盖好印缸,毋使灰落,有损印泥质量。

4.慎霾湿 —— 芒种后霾,概宜高阁,冀北风高,防其灰入,南山烟雨,斥卤卑湿,高藏慎密,又宜常晒。

5.勤翻调 —— 印泥存放时间长久之后,砂体沉下,油性浮上,会产生分层现象。所以,须经常翻调至均,和其体性。一般十日半月就需翻调一次。

6.忌添油 —— 一旦色淡,油干,不宜自行加油。首先,印油是经过多道加工后制成的,非普通的蓖麻油或者菜油。如加入蓖麻油或者菜油后,因其远远轻于印油及其他成分,故会漂浮于印泥表面。所钤印文必油迹斑斑,影响印文效果。而单纯的只加入印油而不加入颜料,会使原有的印泥组成比例失衡,艾草腐蚀,印泥溃烂,不复使用。故如果发生色淡油干的现象,需购买原生产厂家出产的同种袋装印泥,以一比一的比例拌合至匀。或送往生产厂家或者销售商家进行修复。

(责任编辑:RGB)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4)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