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阳子养性图》画前后两座茅庵,内有一老者端坐蒲团之上,身着宽袍,双手握于膝上,遥望天空,神态深沉。室内壁无一物,地上唯有一桌,上陈香炉及文房用具。庵后树木掩隐,小溪环绕,古老的石桥横卧,流露无穷古韵。画右如镜的湖水将画面的意境展开,杳无边际,笔简而意远,既有强烈的真实感,又有深远的意境。画尾有作者自题:“苏台唐寅”行书款,钤“唐白虎”朱文方印,画首下角钤“南京解元”朱文长印章。 唐寅此图绘临溪茅庵小院,一老者端坐庵中蒲团之上,头戴方巾,身着宽袍,双手抱膝仰望天空,似歌似啸,神态沉着。室内俭朴,桌上陈列着香炉和文房用具,表明了作者的身份和志趣。庵后竹篱,院内遍植椿槐梧桐,迎门望溪,水天相连。意境安逸,人物刻画传神,山水画法正处于个性成熟时期,应是其中年以后的作品。画后附有文征明正德九年行书《悟阳子诗叙》,可谓书画双绝。由此可知悟阳子姓顾,乃崇明人,具体姓名尚待稽考。是卷曾经李肇亨、梁清标收藏,后入清内府,《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唐寅《悟阳子养性图》是一幅描绘如何修身养性的画作,《悟阳子养性图》是一幅书画合璧的作品,卷后所附的《悟阳子诗叙》的作者是中国明代另一位著名书画家文徵明。整幅画构图疏朗有致,笔意深远,近景处精细刻画,远景处则以寥寥数笔,勾勒出飘渺的意境。 画中的老者就是悟阳子,从文徵明的《悟阳子诗叙》中可知;悟阳子姓顾,名謐,家住崇明,顾謐在京城做官,做到刑部郎中,顾謐50岁就退休了,他回到家乡,读书养性,参禪悟道,他的朋友很是羡慕他,给他写了很多诗,他自己也很得意,便给自己起了个道号叫:“悟阳子”。 临溪的一个茅屋中,一位老者端坐在简陋的茅屋里的蒲团之上,他便是画中的主角悟阳子。正在沉思悟道,他头戴方巾,身穿宽袍,双手握于膝上,昂首凝神,仰头遥望天空,悟阳子的面部安详沉静,若有所思。悟阳子似乎悟到了:“道生万物”,万物最终也要回到“道”中。人类在这自然之道上生存著,即便拥有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最终也要化作尘土、归于自然。画家唐寅把室内场景描绘得极为简洁,在人物周围留出一片空白,缓解了空间的紧张感。 茅屋的四壁空无一物,地上只有一张桌子,桌上摆放着香炉和文房用具,只有香炉和古书相伴,暗示了悟阳子的身份和志趣,悟阳子自得其乐,这正是古人修身养性,以达到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唐寅将视角有意拉低,使观者俯视画面时可以对室内的物象一览无遗。画中的人物形象虽小,却极为显眼。特别是悟阳子眺望室外的神情,刻画得尤为突出。要画中的人物形象小,唐寅是要衬托出大自然的博大,使人物与大自然形成对比。 茅屋后树木掩映,屋后云烟缥缈,小溪似从云雾中幻化而来,绕著茅庵自左向右缓缓流淌,潺潺的溪流饶屋而过,溪水流过一座木板桥,进入到一片开阔的水域。山水环绕,石桥横卧。茅庵建筑朴拙,陈设简单,四壁皆空,衬托出悟阳子清静超脱的心境。屋后的院子由木桩、竹篱围成。院子内外遍植梧桐树、椿树、槐树,树木掩映。这些树高大粗壮,枝叶飘逸,好像有大风吹过。悟阳子似乎没有察觉到,仍在潜心沉思,达到了忘情山水、物我交融的境界。 在画的右侧形成一片平湖,开阔的湖面,水平如镜,一直延伸至画面的远处,远处的沙洲在雾气弥漫的水面上若隐若现,这宽广、空灵、淡远的景致,构成了一个令人遐想的世界。值得强调的是:画面右边的景物描绘得极为概括,以意笔写出,有大面积的留白,笔简而意远,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悟阳子诗叙:前秋官郎中吾苏顾公,以制科入官,官法比二十年解归,于时,年甫艾服。人咸惜其去,谓其材之用有不尽也,而不知其用于中,以自益利者甚重,而无以外为也。公家崇明,越在大海中,不与辅邑比。既自解免,乃遂末杀世事,息气养心,以求充其所适,盖数年而有得焉。解悟超脱若游于真静圆融之境,而有蝉蜕污浊之想。于是曰“道固不外是也”,自命为悟阳子,谓能识其真性而不有所累也。於戏,公于此其真有所得哉!夫天下之理一,而用有不同,驰于外者失其中,守夫寂者遗其动。何也?道不可为限,而心之体不分,歧而贰之则病矣。广成子曰:“云气不待簇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盖病其学之不专也。而至道之妙乃在于收视反听窈冥昏嘿之间。故曰无劳尔形,无摇尔精,可以长生。以秦皇汉武之为,疲神极精,而卒之无益于得者,岂其聪明志虑有不及哉!淫之以声色,蛊之以功利,而所求为长生焉者,求以充其所愿欲而已。呜乎!其所为求之之具,正其所深忌而不可犯者,而致力焉,乌在其为能求道耶。凡今之人,求有以自养,而不能一置其用世之心者皆是也。公以未衰之年解脱世事,漠无所经而敛息之久,遂以有得是。是始其心曾不有是图也,惟其不为是图,是以熙恬冲溢,真静圆融自不容以不至。呜呼!彼疲神极精,卒莫有得,而得之者乃在于无所庸心之人,此有以见道不远夫人,而人之心不可歧而用也。使公敝于一官,而竭其用世之心,不知其所得,视今日何如也,此公所为自厚其中而无以外为也欤?一时知公者咸为咏歌其事,而余独衍其意为叙。而所谓悟阳云者,公自得之,余不能详也。正德九年岁在甲戌九月既望长洲文徵明书。 (责任编辑:RG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