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82年《梵高传——渴望生活》出版以来,梵高始终是中国文艺青年的一个情结。他承载的不是一个画派或者一个传奇,而是一种心灵。 中国人要到2013年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梵高。 2011年9月开幕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主宾国荷兰在展区中开辟了“梵高:书信中的人生”专区,展出了15封梵高书信原件。也在这个时候,梵高博物馆与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正式签约,《梵高书信全集》中文译本共6卷将于2013年正式出版。 这套全集包括902封信,时间跨度从1872年到1890年梵高去世。其中819封是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还有83封是朋友或家人写给梵高的,是目前最完整的梵高书信集。另外,全集还包括近4300幅插图。这些图片的版权散落在近千人手中,许多图片都是第一次面世。 此前,中国人认识的梵高,是欧文·斯通《梵高传——渴望生活》中的梵高。那个梵高身上笼罩着一层孤绝的圣光,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艺界刮起了一阵抒写悲怆的风潮。 书中极富抒情意味地写道:“他仰望太阳。然后他用手抵住自己的太阳穴,抠动扳机。他倒下了,脸埋在肥沃又发出刺鼻气味的麦田里。他回到生生不息的大地母亲的子宫里去了。” 而实际上,梵高是朝肚子开的枪,痛苦地躺了两天后,才在弟弟提奥的怀中死去。生活比作家描述的残酷多了,但它并不试图感动你。 自从1982年《梵高传——渴望生活》出版以来,梵高始终是中国文艺青年的一个情结。他承载的不是一个画派或者一个传奇,而是一种心灵。2011年9月,梵高终于来了,还带来了他的同乡。画展“梵高和阿姆斯特丹的画家们”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展出。 (责任编辑:RG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