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布莱特纳、威廉·威森、爱德华·卡尔森、伊萨克·伊斯瑞尔斯……10位来自阿姆斯特丹的印象派画家,带来了19世纪末荷兰的人文风景。在这些杰作中,流动着一个多世纪前的光影变化。 这个展览的11幅作品中只有一幅梵高作品。尽管如此,还是吸引了很多人去一睹真迹,甚至有人自白看到原作就快要晕倒——那样单纯,那样美。 从印象派的技法出发,梵高发展出一种真正的个人风格:厚涂的颜料、浓烈的色彩,以及旋涡式的笔触。这些天才的创作拥有直击心灵的能量。 梵高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浪漫兮兮。他并没有把耳朵整个儿割下来,只是割掉了耳垂。在艺术上,一开始他显然有点笨拙,这从早期那些风格模糊的画中可以看出。 但是,当1886年提奥把他介绍给德加、毕沙罗等光彩照人的艺术家后,梵高开悟了。在巴黎,他爱上了日本版画,画作一扫阴霾之气,显露出鲜亮而活力充沛的色彩。日后,梵高火焰般灼热的绘画也深深地影响了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尤其是基尔希纳。 终其一生,梵高的脾气都很坏,又贪杯。他不得父母欢心,也不懂得跟女人相处,就连同情下等阶层,也让被同情的人无法忍受。梵高在不良情绪里反复出入,甚至搞得要到圣雷米的精神病院去接受治疗。 但只要拿起画笔,他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如飞机升上平流层。这也许是因为,画画是更接近于人的本性的活动。沉溺在绘画中时,梵高是喜悦而强大的。他发觉这种转换能带来快乐,因此在两种状态间反复穿梭,不断地画着画。 这些内心的挣扎变化,在梵高的902封信件中出没。他人生中只有一个阶段没写什么信,就是1886—1888年。这两年,他和亲爱的提奥住在一起,无需写信。 在痛苦的1888年(梵高死于1890年),梵高时常用力将自己从精神崩溃的深渊边拽回阿尔的星空下。《阿尔夜晚的咖啡馆外台》中,天上的星星硕大,橘黄色的咖啡馆仿佛盛满了人间最温暖的灯光。他站在不远处的黑暗中,满怀眷恋地看着这个世界。 (责任编辑:RG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