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摄影光线处理:
摄影光线处理,就是摄影者根据作品主题思想(或内容)的要求,运用光线的表现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或景物形象,使之达到作品内容所要求的艺术效果,即要完成造型的任务和表现戏剧气氛等表象和表意的任务。
引言
光线的作用 毋庸质疑,没有光就不可能有摄影。然而,即如果缺在摄影创作中作用的了解,也不能有“好的”摄影。
光线在摄影创作中的作用表现为三个方面:
1、照明作用,即照明被摄体;
2、造型作用,即表现被摄体的外部形态,包括立体质感彩影调表现以及外部轮廓。
3、表意作用,即光线是摄影主体的用以要方式之一。
这三个方面的作用是依次递进的关系,也是从光线的角度理解何谓“好的”摄影作品的一种途径,具体的说,“好的”摄影作品不仅能让人“看清楚”拍摄的是什么,还应让人能真切地“感受到”被摄体的客观存在;不仅能让人“感受到”被摄体的客观存在,还应让人通过画面了解、体味摄影主体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好的”摄影作品不仅在画面上吸引人,更应该在思想、情感上打动人,而要做到这一点,离开光线的塑造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一节 认识光线
一、光的基本概念:
1、光是什么光是一种辐射线,确切地说,是能够引起视觉的电磁波,其波长范围在380~780nm之间。
2、光传播的特点
光在传播中遇到物体时,由于物体的性质不同,会对光产生反射、透射、折射及吸收等现象,这些现象对摄影的光线造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色温的概念
当实际光源的光谱成分与“完全辐射体”(即不反射也不透射,能全部吸收它表面的辐射的黑体)在某一温度时的光谱成分一致时,就用“完全辐射体”的绝对温度表示实际的光谱成分。
二、光线的特性
1、光的强度:包括光源强度和被摄体的反射程度。自然光的强度由季节、气候、时刻及周围环境所决定,而不同的反光率则决定被摄体的反射光强度。
2、光的性质:光线的性质是由光源的面积决定的,面积不同,有直射光和散射光之分。
直射光(俗称硬光)是指由点光源发出的强烈光线,方向性明确,其造型特点是:被摄体有明显的受光面、背光面和投影,这构成了被摄体的立体形态;直射光照明的被摄体受光面与背光面之间有较大的亮度间距,即较大反差,造成强烈的明暗对比造型效果,这种效果使被摄体形成清晰的轮廓形态。但如果亮度间距过大,将使被摄体的亮部或暗部细节受损。
散射光(俗称软光)是指由面光源发出的具有漫反射性质的柔和光线。方向性不明确。其造型特点与直射光相反。由于散射光照明缺乏明暗反差,影调平淡,对被摄体的立体感、质感表现也较弱,要对其表现,需靠其自身的色彩和影调对比来完成。
3、光的颜色:光的波长决定光的颜色;白光与有色光;物体对光线的吸收与反射。
4、光的方向:以照相机的光轴方向为基准,可分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
水平方向有:顺光、前侧光、正侧光、侧逆光和逆光5种;
垂直方向有:平射光、斜射光、顶光和脚光4种;
在实际拍摄时,水平和垂直方向光线通常是结合在一起运用的。
顺光:光线投射方向与相机光轴方向相一致的光线为顺光。
顺光照明的造型效果:现被摄体的质感、立体感及空间深度感。
(1)被摄体受到均匀照明,基本没有阴影;调来传达。
(2)均匀的照明能够较好的表现被摄体的色彩属性(即色别、明度、饱和度)。但如果光线过强,其色彩饱和度反而降低。
(3)因缺乏明暗对比,故顺光照明不宜表
(4)如果被摄体表面结构光滑,顺光照明易产生反射光斑。
(5)画面整体较亮,常用做高调照片照明。画面层次靠被摄体自身色彩和影前侧光
光线投射方向与相机光轴方向。
(1)可构成被摄体的受光面和背光面,形成一定的明暗关系。
(2)较小面积的投影既丰富了画面影调层次,又可隐蔽无须看清的部分。
(3)由受光面、背光面和投影构成了被摄体的立体形态、轮廓形态及表面质感。
(4)因受光面大于背光面,故画面基调较明亮,是表现高调照片的基本用光之一。
(5)前侧光常作为摄影光线造型的主要用光。
正侧光
光线投射方向与相机光轴方向成水平90度左右夹角的光线为正侧光(俗称阴阳光)。
正侧光照明的造型效果:水平45度左右夹角的光线为前侧光
前侧光照明的造型效果:
(1)因其明暗对比鲜明、强烈,造型效果很极端,富有戏剧性。
(2)与前侧光一样,可表现出被摄体的形状、质感和立体感,但效果更为强烈和夸张。
(3)因被摄体明暗面积占一半,可根据造型需要突出或隐藏部分特征。
(4)投影成为重要的造型元素,不仅可以表现立体空间意义,投影自身也成为表意对象。
侧逆光
光线投射方向与相机光轴方向成135度左右夹角的光线为侧逆光。
侧逆光的造型效果:
(1)被摄体大部分边缘形成轮廓光,既可表现被摄体的轮廓特征,也是该被摄体区别其他物体的界限。
(2)因背光面大于受光面,构成低调画面效果。
(3)投影是重要的造型元素。
(4)该光线是表现空气透视现象、构成空间深度感的理想光线。
逆光
光线投射方向与相机光轴方向相对并来自被摄体后方的光线为逆光。
逆光的造型效果:
(1)在被摄体周边形成轮廓光,有效勾勒 出被摄体的外部形状。
(2)是形成被摄体剪影、半剪影或低调画面的有效光效。
(3)投影构成画面造型元素,但投影的长短视光源高低而定。
(4)可表现空气透视现象。也是表现烟雾或光束的理想光效。
(5) 日出日落或夜景灯光,既是光源,也是被摄体。顶光
光线投射方向来自于照相机光轴方向的上方并相对与其垂直的光线为顶光。
顶光的造型效果:
(1)景物水平面亮度高于垂直面亮度。若光线为直摄光,两个面的亮度间距较大,画面反差较大。
(2)拍摄人物时,顶光会造成人物前额、鼻梁、颧骨过亮,而在眼窝、鼻子下面产生阴影,俗称骷髅光。
(3)不宜表现被摄体的立体形态和轮廓。
脚光
光线投射方向来自于照相机光轴方向的下方并相对与其垂直的光线为脚光。
脚光的造型效果:
(1)脚光多来自于光源的反射光或低于被摄体的光源,如反光板、镜面、水面的反光或地灯、篝火、计算机屏幕等,脚光照明的被摄体下部亮于上部,投影向上。
(2)由于脚光照明多为非自然光线,更具人为的戏剧效果,多表现阴郁、恐怖的气氛。
三、关于光线的两个重要定律:
1、平方反比定律:
点光源产生的散射光束,在不同距离的表面上其照明强度与增加的照明面积成反比。因此,某一单位面积的照明强度与其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光反射定律:
光线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的性质依反射体表面的特性而定。
第二节、光线的测量
一、测光表的“受角”和“基准反光率”
1、受角
受角的定义是:测光表的光敏测量头受光的有效角度。
普通独立式测光表在测量被摄体的亮度其受角范围在30°-45°之间,这个测量范围与照相机的标准镜头视场角相近。受角在10°以下的亮度表被称为点测光表。受角为1°的点测光表叫1°表,因其测量角度小,可以在远距离测量被摄体。当用测光表进行照度测量时,兼顾到照明被摄体的各种光源(主光源和环境光)的综合作用,半球型乳白罩将测光表的受角扩大至180°。当测光表安装扁平乳白罩时,其受角小于180°。
2、基准反光率
某种测光表若被设计在“某一反光率”下测量同一被摄体时,照度值和亮度值相等,则这个“某一反光率”就是该测光表的基准反光率。不同品牌的测光表所采用的基准反光率不尽相同,典型的基准反光率有三类:18%、12.5%和25%-30%。18%是对数曲线的中点,即自然景物的平均反光率;12.5%是自然景物的中级反光率;25%-30%是黄种人肌肤的平均反光率。现在的测光表的基准反光率多为18%或在11%-18%之间,使用时应首先对其有所了解。
二、摄影机的测光系统
1、外测光系统
外测光照相机的测光系统与相机镜头是分离的,光敏元件在相机的外部。外测光系统一般用于简易旁轴取景照相机上,其测光方式属于平均测光方式,其受角一般与照相机标准镜头的视场角相当,或小于其视场角。
2、TTL测光系统
即测光系统安装在照相机内部,光线通过镜头后再测光。
TTL测光模式有:
平均测光、偏中央重点测光(或中央重点平均测光)、点测光、局部测光及分区域测光。
3、照相机的测光模式
偏中央重点测光(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模式:
这种测光方式是相机的测光系统会把75%的感应度集中于画面中央,并同时向其余的边缘位置渐次减弱,以获得整体平衡。如尼康F100相机。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模式是只着重中心点的测光,然后在整个画面范围取其平均值。如佳能EOS-3相机。
点测光模式:
点测光模式只对画面中央很小的区域测光,测量范围只占画面的1%-3%,得到一个尖峰值。如佳能EOS-3的点测光范围只有画面的2.4%。
照相机的测光模式
局部测光:
局部测光的范围介于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和点测光之间,测光范围约为画面的6%-12%。如佳能EOS-3的局部测光范围是8.5%。
分区域评价测光:
这种测光方式是把画面分成若干个区域(如主测光区、次要测光区及其他测光区),依据相机的对焦点,分别对所分区域接收到的不同亮度进行测量评估,并可自动检测出被摄体的面积和位置,得出更为准确的曝光组合。这是一种高度智能化的测光模式。
三、光线测量的方式和方法
1、两种测光方式
照度(入射光)测量方式:这种方式是测量投射到被摄体上的光线的强度,而与被摄体自身的亮度无关。测量时将测光表带有乳白罩的光敏测量头由被摄体指向照相机的光轴方向,所测得的照度值相当于被摄体受光面和背光面的平均照度。
亮度(反射光)测量方式:这种方式是测量被摄体的反射光,测量时将测光表由照相机光轴方向指向被摄体。亮度测量的范围取决于测光表距被摄体的远近以及测光表受角的大小。显然,距被摄体越近或测光受角越小,所测范围越小,测量精度也越高。
照相机的测光系统属亮度测量方式,具有局部测光、点测光甚至分区域测光功能照相机,可以在较远距离对被摄体测光。
2、几种测光法
选择正确的测光点:
反光通常情况下,现代测光表的基准率都是以18%的中级灰(柯达标准灰板)校准的。故此,在用测光表对被摄体进行亮度测量时,所测量的任何部位亮度都将只再现为中级灰,而比测光点亮或暗的部位,则相应的表现为较亮或较暗。因此,要想获得符合被摄体客观视觉感受或主观要求的影像,在测光时就应选择接近中级灰的部位。图例所示选择不同测光点的曝光结果:A点选择灰阶的中级灰点曝光,获得亮部和暗部丰富的影调层次;B点比A点欠曝2级,暗部层次受到损失;C点比A点过曝2级,亮部层次受到损失。
利用灰板确定测光点或选择接近中级灰测光点
把标准灰板放在被摄体位置上,直接对其测光,是获得正确曝光的最简易的方法。但需注意:
●灰板应尽量贴近被摄体;
●按柯达推荐的方法,灰板 应偏向主光1/3角度;
●沿相机光轴方向避免使灰板产生反;
●光对于过亮或过暗的被摄体应相应减少或增加1-2级曝光;
当不便使用灰板测光时,可选择接近中级灰的被摄体替代测光。方法是:利用看光镜或眯起眼睛找寻被摄体上的中间影调。
两点反差测光和区域曝光法
两点反差测光
当被摄体缺乏可靠的中间调,却有细节较好的亮部和暗部时,可直接对其亮部和暗部,若两值在所用胶片宽容度范围之内,取其中间值即可。
区域曝光法
主要用于黑白摄影。其方法是:仍对有重要细节的亮部和暗部分别测光,若两值在所用胶片的宽容度范围内,则应以所测的暗部值再减2级曝光值曝光,然后适当增加显影时间;若两值超过胶片宽容度范围,则仍以所测的暗部值减2级曝光值曝光,再适当减少显影时间。即所谓“以暗部曝光,以亮部显影”。
四、光比和光比的测量
光比是指主光与辅助光之间,以及主辅光与背景光之间的比例关系。测光表的平面乳白罩是专用于测量光比的。光比与光圈级数的关系及影像效果见下页所示。
在室外自然光条件下光比测量,应分别测量具有同一反光率被摄体的受光面和背光面的亮度。而在室内人工光条件下,因为人工照明的光比是可以调节的,故即可以测量亮度值,也可以测量照度值,但这两者所测的数值是不同的。常见的测量方法有:
1、同时开亮主光和辅助光,测量被摄体的主光;再关掉主光,测量被摄体的辅光;
2、对主光和辅助光分别测量;
以上两种方法优缺点。
3、同时开亮主光和辅光,分别测量被摄体的受光面和背光面。此方法集前两者的优点。对背景的测量与以上方法相近。
(责任编辑:RG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