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主流的APS-C级单反/单电相机而言,尽管最高感光度亦飙升至ISO 51200甚至更高,但是从测试以及实际拍摄的经验来讲,ISO 800-1600是保证画质的最高极限。当然,这个标准跟像素多少也有直接关系,对于某些像素高达2000万以上的APS-C机型来说,使用低感是获得最佳画质的重要前提。 想要拍摄高质量的照片,使用低感光度是前提 全画幅相机的魅力就在于更优秀的画质以及镜头表达能力。传感器够大,每个像素获得的光线也就越多,可用感光度当然会有比较明显的提升。不过,对于像笔者这样追求极致画质的摄友来说,使用全画幅相机,如果不用ISO 100来获得最佳的画质,那你为什么要买全画幅呢?全画幅不就这点儿优势么?当然,高感强悍是另一群人热衷的事情,用法不同,追求也不一样。 ·用RAW格式拍摄,保证最大的信息量 “RAW是个内功深厚的高手,高手压阵当然后顾无忧” 定位相对专业的相机,都会提供RAW格式给用户选择,一般情况下,笔者都习惯使用RAW+JPG(最佳)来进行拍摄。虽然这样会使存储卡很容易就拍爆掉,虽然很多时候最终都不会用到RAW,但笔者依然有保留RAW原始文件的习惯,因为它可以记录下当前技术条件下,你能够获得的最大的照片信息量 ——对于追求最佳画质的朋友来说,无RAW不欢。 RAW是细节和色彩的保证(奉上全高清桌面一张) 说起RAW,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个技术名词,叫色彩深度。色彩深度的单位是bit,普通的jpg照片色彩深度为8bit,这意味着RGB这三种颜色,每个颜色有256个等级,组合起来可以产生总共256*256*256即约1677万种不同的颜色,这是目前主流显示设备的显示极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相当够用。 8bit/14bit色彩深度效果对比(示意图) 但是与RAW格式的色彩深度相比,JPG就显得异常单薄。目前主流单反/单电相机支持拍摄12bit的RAW文件,12bit表示RGB每种颜色都有2048个等级,组合起来可以产生超过85亿种颜色!某些高端单反相机支持拍摄14bit的RAW,在理论上可以记录687亿种颜色。与这些内功深厚的高手相比,JPG实在没有太多的内涵可以挖掘。 直方图断层表示部分信息已经丢失 可以记录更多的色彩,代表着照片拥有更丰富的过渡,虽然这一特点在普通的6bit或者8bit显示器上没办法看出差别,但是却可以让后期调整的空间变得更大,而且在高端显示器上调图或者最终打印输出时,亦能看出非常明显的区别。举个例子来说,用JPG格式拍摄晴朗的天空,后期拉色阶或者动曲线的话,经常会出现天空颜色分层的现象,这就是由于相机记录的蓝色层次太少,经不起后期调整;而使用RAW格式拍摄,蓝色层次够丰富,即便后期有更大的动作,依然能够保证有足够平滑的过渡。 RAW格式照片在后期调整时拥有更大的空间和灵活度 另外,由于RAW格式记录的是传感器原始的数据,因此,我们还能通过后期软件方便的调整白平衡、曝光、色彩模式等参数,使用起来也非常方便。总的来说,为了获得最佳的画质以及更大的后期调整空间,笔者建议大家使用RAW+JPG模式进行拍摄,除了比较费卡之外(现在的卡,完全是白菜价嘛),RAW看上去都挺好。 ·使用镜头最佳光圈,获得更高分辨率 “明明身怀暗金可逆天,却要裸奔拖尸跑...” 镜头这东西,价格完全是按照个别参数扶摇直上,比如光圈大半档(如F1.2与F1.4),价格往往翻几倍,所以大家就经常误以为,价差几倍,光学素质自然就会差很远,江湖上亦经常流出某些无敌神头的演义传说,引得众生无限膜拜与遐想云云。真的差很多吗?其实不见得。 都是50mm镜头,价格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就拿佳能的三颗50mm标准镜头来说,50mm F1.8售价只要700元;50mm F1.4,光圈稍稍大半档,价格就攀升至2800元左右;而50mm F1.2更加离谱,光圈再大半档,售价直接破万,顶个红圈在云端俯视芸芸众标头…但是,如果将这三颗镜头光圈都收缩至F8,你能看出三者哪个锐度更高吗。 (责任编辑:RG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