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背景: 谈到摄影学习,许多影友脑海出现的都是 光圈,快门,曝光灯专业名词。我从大学开始学摄影到如今十二年整,一直在想,是不是一开始的技术切入点误导了我们许多的对摄影的认知。也曾追逐过器材的享受,满足于所谓德味色彩的乐趣。也曾拍了好几年,一直在苦大仇深的人文片与千篇一律风光片中徘徊不前。后来逐渐质疑这种大家共用一个标准去看世界,去拍相似的东西,相同的风景,然后再在一个圈子相互炫耀且满足着对自己的摄影究竟有多少提升? 大家的片子越来越像,今年某位大师发现一处世外桃源,明年那里就成了影友扎堆的乐园。最近微信朋友圈有一篇文章,对这种现象美其名曰“中国式摄影”。我想并不需要对这样现象去太多批判,一种新生的事物总是有个雏形和成熟的循环渐进的过程。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和如何一些问题,而不是一味指责与批判。 作品应该求异,审美需要包容 标准雷同,认知雷同,审美雷同大概是“中国式摄影”的原因。摄影本来是百家争鸣的艺术,用相机表达各自眼里的世界,分享各自世界里的艺术。雷同的原因是没有自我意识,相机永远只是一个工具,无论入门也好,高端也罢,工具是没法替代人思考的。自我意识是作品的灵魂,就如读读唐诗宋词,发现每一个诗人,词人的作品中的“我”的意识是永恒其中的。从李白的“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读到时 “傲气”;再到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嗅到的是“英气”;亦或者“白日依山尽,黄海入海流”这是大气;还有那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悲悯之气; 当然,文人墨客的自我是大我,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我们可能无法企及。可是每个人再渺小,财米油盐之下还是有一个活生生的灵魂。卑微与荣耀只是针对入世而言,而在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完整的灵魂。作品应该是人灵魂的窗口,缘何成了攀比炫耀的垫脚石?网络时代造就了图片海洋的形成,本来应该百花齐放的世界,却成了就那几类题材相互模仿拷贝实则无趣。互联网时代应该造就一个敢于表达自我的时代,技术的高低来专业与非专业的训练与区隔,但对美的认知与理解并不专业与非专业之分,应该鼓励更多人去分享自己眼里的美,而不是用上一辈人那些硬性的保准去给年青人下更多的套,做更多的条条框框的标准。艺术的美不仅是需要传承,改需要变革与发展。 美是内心的取舍,并非硬性的参数 我曾经以为色彩是决定照片的美的因素,后来又以为是意境,最近几年学习了很多国内外建筑,设计等作品,顿然发现,决定美的第一因素只是构图。色彩多了而杂,但也会很美,敦煌壁画上的色彩不可谓不多,但不会觉得他很乱,颜色的排布与融合,让你觉得栩栩如生,浑然一体。实际这是一种色彩的分布于排序,也是构图的一种。传统构图认为是对 画面物体元素的取舍分布,我个人理解这种看法未必单薄了些,构图还应该包含进入色彩的构造排序,这当是完整的构图的含义。一张照片,即便拍摄画面简洁,如果色彩杂乱,却也不会显得简洁,所以,把色彩排序忽略谈构图是没有道理的。 而意境,是人心对事物的理解,则是过份强调”人“的因素。 人对文化的认知层次高低不齐,但一张很美的作品,博学者觉得美且可以说出一些原由来是相由心生的缘故,是美对他内心的映射。 而文化层次不高者也会觉得美,这是一种处于”人性“的淳朴的本真,对美好事物的感觉,有时反而更觉得是真实的美。 我现在所理解的构图大概包涵了”线条,色彩,文化“元素的合理排序与取舍,这些东西可能并非来自什么硬性的参数记忆,而是一种”人“对自然环境以及对美的敏感度。这种敏感度的建立是长期的,是从漫长的,更是急不来的。 借鉴西方美眼睛,建立东方美的自信 相比较之下,西方美学的特点更多是科学的思维去看待美术作品,无论绘画,雕塑还是摄影。需要用科学的理论基础去分析哪里美,并列举出要素。 而东方美学的特点更多是用心去感受与理解,含蓄的背后是留出理解的距离,留白的背后是给出想象的空间。 前者更像是强调作品的艺术性本身,而我们的东方美学更多强调的是”人性“的露显。 这样拉出来比较并不是为了说明高低优劣,而且自然也没有办法去比较。你对我错是一种理工科学生常习惯具备的思维,在实验数据里这样看可能是正确的。 但用在文化艺术领域,用东方美学的观点去理解世界应该是兼具包容,吸收融汇,也就是 ”和“的精神。 人类漫长的文明史孕育了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自然造就了不同的审美与认知。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清朝社会体系崩塌,近代以来,人们在对待审美上貌似也爱屋及乌的一边倒。大环境的时代背景下,从科技到文化再到美学,一味模仿西方,以至于中国以及日本东方国家的很多有见地的学者都在著书感言担忧,东方美学逐渐沦为西方美学的奴隶。 小环境到一个一个小我,逐渐形成了一种”美“标准化,范式化,”中国式摄影“的扎堆模仿拷贝大概是一个表现。但庆幸的是一些七零后,八零后甚至九零后的有思想优秀的摄影师在各自生活,工作,文化领域尝试用不同的手法带入摄影, 让我们看到更多的不同的美。 每一代人都有他的时代赋予的使命感也会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大概我们这个时代年青摄影人的使命感就是”变革“,尊重前辈的艺术成果的基础上,试图找回来我们一切曾经属于我们那份东方之美,一种”含蓄,婉转,悠扬,中正平和”之美。 但用东方哲学去谈的“美学”并非“西方意义上的”眼睛美学“ 东方美学更注重”人“的因素,是眼睛的,也是心灵的,需要理解,感受自然与环境的关系。 或许这种美,不够热烈,不够艳丽,却是可以直指人心之美。 以上一家之言,谈一些对美的认知,希望给更多朋友带来启发。 (责任编辑:RG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