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弘,1975年生於台北。1995年復興商工廣告設計科畢業,2000年成立個人工作 室,並先後於2008年、2012年與出版社合作,自創INSIGHT、SOURCE書系,以設計、藝術為主題,引介如佐藤可士和、荒木經惟、原研哉、草間彌生、橫尾忠則等人之著作。設計作品曾六度獲台北國際書展金蝶獎之金獎、香港HKDA Design Awards葛西薰評審獎與銀獎,並入選東京TDC。
Q:請用一句話或一個畫面來形容,您是個什麼樣的設計師 A:外面很吵鬧,我一人獨自在安靜的屋子裡。
Q:您認為從事設計的人,都應該建構或養成屬於自己的設計思維嗎 A:如果企圖透過設計本身突顯個人風格,這會是難以避免的過程。
Q:您對做設計要做的快樂的看法是什麼 A:我想任何人做任何工作都會希望如此,不只是設計。
Q:設計之於您除了是謀生的工作,還有什麼樣的意義(如果可用幽默的方式來說應該很不錯) A:讓我對世界有了較廣的延伸。
Q:您似乎鍾情於TYPE GRAPHICS的手法從事設計,請問這是怎麼開始的,在您的設計學習過程中,TYPE GRAPHICS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A:我不記得何時開始的,或許當我意識到何謂平面設計時就已特別對文字有強烈感受。而在往後多年不同學習階段中,一步一步更確立也更了解文字能為設計帶來些什麼震憾。
Q:承上題,您之所以寄情於文字為主的設計(不好意思,不知這樣形容恰當否)是基於某種「挑戰」的心態嗎。例如多數從事平面設計工作者,都覺得中文字排起來不好看… A:最初的想法應該比較偏向平衡而非挑戰。我無意挑戰什麼,或對於什麼手法下定論,但對於十幾年前的主流出版設計來說,影像從未缺席,倒是純文字設計的手法猶如荒漠,我感到極大的失衡狀態,認為有必要強調這部分。
Q:承上,許多設計者認為中文排起來不好看,所以參雜英文來排版(例如標題文字設計類),以「國際化」的說法來規避某種鴕鳥心態,對此您的看法為何 A:我對於什麼案子能夠使用雙語設計有一定的規則,並非各種情況我皆會使用英文。我也從未以「較國際化」來為自己說明。對我來說,這是個人在設計上的「屬地觀」,同時抱持著種族意識來設計並不是我的作法。別忽略當特別在意設計有沒有參雜英文時,可能也會帶來另一種危險。
Q:您給人的印象是很低調的設計師,很少透過媒體或公開談論對設計的看法與主張;延伸的兩個問題:1. 是否您認為,設計的主張,透過您的作品來傳達就夠了,還是有其他的原因呢? 2. 說您不透過公開論壇表達自己的設計主張似乎也不盡然,我們知道您經營了 wangzhihong.com 與 Source Series 兩個臉書粉絲專頁,而且更新很頻繁,是否其實這是您表達對設計、生活等主張的管道,或者還有其他看法? A:我的確很少公開談論或表達自己對於設計的看法,設計理念的傳遞能為作品及個人帶來較實質的回饋,但礙於我並沒有很好的表達與寫作能力,因此無法此藉由這樣的管道發聲,只好盡可能的把東西弄好。臉書專頁上的資訊更新,相對來說簡單不少,雖說簡單,但我還是花了時間透過分享資訊建構屬於自己的表達管道與形象。
Q:相信有許多的設計工作者從您的作品中得到啟發。在您的設計生涯中,您是否有個將來要做的事情(或正在形成的),這件事對您來說是個里程碑,有重要意義或代表性,可能對於設計學習者來說,將帶給他們啟發性,附有教育意義。 A:我自己會想作些什麼,但一直無法確定是什麼事。不過與我關係密切並已正在進行中的Source書系,應該能為設計學習者帶來些啟發性,並為出版界帶來正面影響力。
Q:您的作品辨識度很高,許多後輩模仿您的風格而且也偏好文學類這種可容納較多想像空間的書籍設計,對此您的看法為何 A:這是很難避免的事,當你成為該領域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時。另外,我執行的書籍在這幾年並不偏好文學類,應該是以設計藝術類書籍居多。
Q:承上,即使市面上越來越多雷同度與您相似的設計風格,但您似乎堅守於自己的風格,無論是在創作的類別或是形式;或許您堅持的不是風格與形式,那麼請談談您的堅持是什麼還是也沒在堅持什麼 A:我走我自己想走、該走的路,並不會因為這些事情而特別跳開原有路線,如此作為只會讓人步伐混亂。我相信這條看似簡單的路上,還有很多待學習、提升的地方。
Q:業界傳聞您不給業主改稿,大概多數的設計師都會很羨慕您吧!但如果設計師專業度不足,也不能有樣學樣像您如此帥氣的說不給改。可否談談,您是從工作以來就不給改,還是您是在什麼樣歷程或被設計獎項肯定後,才更有信心的堅定自己的立場。 A:我從2000年左右進入主流出版後,就已開始形成這樣的工作方式,漸漸能如此控制的比例越來越高,特別是近幾年。我並不是依賴設計獎項的設計師,在我開始這樣的工作方式時,我並無獲得過任何獎項,甚至可說手上已經完全沒有工作。
Q:多數的設計師在業主的眼中仍以扮演「代工者」角色居多,少參與發想與企畫;您所承接的案件似乎企畫與設計的比重一樣高(我猜的跟同行說的,不太確定,若有誤解請糾正),請問您是如何漸漸的說服或讓人信服這樣的行事作風;另外,企畫與設計面相全包的理由和優點為何 A:我並沒有很常參與企畫相關,目前最主要涉入參與的是Source書系。出版有其專業部分,但相反的久而久之也會帶來包袱,我所能作的是以不同於出版從業人員的角度切入,或許會這樣會更為貼近專業,相信成果也是如此。這並非依賴說服,而是必需經得起商業考驗。
Q:說到出版的商業考驗,您在企畫Source書系時,會將什麼樣的商業限制考量進去呢 A:其實從早年我進入出版設計開始,就ㄧ直算是關心產品的銷售狀態,並不希望經過設計的產品只是讓消費者感到好看,而無法在市場上取得成功,同時我ㄧ直將自己定位為屬於商業的設計師,盡可能提供認為理想中的商業設計作品,畢竟我們都曾對環境樣貌感到不滿,最好的辦法就是進去改變它,Source書系就是ㄧ個明顯更主動的例子。Source雖然具有理想性,最終也還是得經過市場考驗,希望讀者能以實際行動來支持這樣的書系。但不可諱言,銷售結果會影響很多事,比方在選書上的可能無法完全施展開來,不過與ㄧ般情況不同的是,或許Source前進的程度可能因此有限,但至少能保證它絕對不會往後退讓,我能接受它因為經不起市場考驗而收掉,也不願它降低理想性而得以繼續生存下來。
Q:您目前有自己最滿意的作品或是代表作或是您認為,下一個會更好 A:我每個階段總是有值得回憶的作品,倒不是認為哪個是最滿意的。
Q:代表作這件事對您來說若不是指個別作品,那麼您對於代表作的解讀是什麼 A:帶來具有關鍵性轉變的經歷。
Q:您的創作與臉書給人的觀感是一種理智,冷調的質感。從事創意工作的人通常有著冷靜與熱血(或瘋狂)的兩種面向,之於您,可否談談您熱血(或瘋狂)的面向展現在什麼地方例如有設計師很愛收集玩具… A:臉書洗版算嗎?
Q:工作之餘,除了面對電腦以外,您會做什麼樣的休閒來中和工作的壓力呢 A:自從有了iPhone之後喜歡隨處走走拍照。
Q:請對以您為標榜的年輕人一句話吧! A:與大眾保持適當距離。 心是孤獨的獵手/自由之丘/2011
安迪沃荷的普普人生/臉譜出版/2010
我們最幸福/麥田出版/2011
直到路的盡頭/木馬文化/2010
幽談/獨步文化/2012
時代之眼/台北市立美術館/2011
陰翳禮讚/臉譜出版/2009
無限的網:草間彌生自傳/木馬文化/2011
給所有明日的聚會/大家出版/2011
銀色的月球/通俗社/2008
寫真的話/木馬文化/2009
鯨魚在噴水/臉譜出版/2012 採訪撰文:黑秀網編輯 許雅婷 (责任编辑:RG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