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1917-)美国,作品: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香港中银大厦;北京香山饭店;日本美秀美术馆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出生于民初广东省广州市,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在纽约开设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又成立了“贝聿铭设计公司”。他是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曾获美国总统授予的“自由勋章”及美国“国家艺术奖”、法国总统授予的“光荣勋章”等,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近期作品有卡达杜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里茨克建筑奖。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将近半个世纪以来,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五十次以上。他在美国设计的近五十项大型建筑中就有二十四项获奖。 贝聿铭认为:“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建筑的目的是提升生活,建筑必须融入人类活动,并提升这种活动的品质,这是我对建筑的看法,我期望人们能从这个角度来认识我的作品。” 贝聿铭设计的美国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一曲灯光和大理石、色彩和玻璃、绘画和雕塑的建筑交响乐”,成为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这座于图书馆于一九七九年落成,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美国建筑界宣布一九七九年是“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美国总统卡特在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的开幕仪式上称:“它不但是华盛顿市和谐而周全的一部份,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情趣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象征。”该作品被誉为“现代艺术与建筑充满创意的结合”。是现代艺术当之无愧的标志性作品。 贝聿铭在卢浮宫院内设计的玻璃金字塔被赞誉为“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别具匠心的设计被公认为当代建筑艺术最伟大的奇迹。 日本美秀美术馆则是另外一种风格。贝聿铭向我们展现的是这样一个理想的画面:一座山,一个谷,还有躲在云雾中的建筑。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学和绘画作品,都围绕着一个主题:走过一个长长的、弯弯的小路,到达一个山间的草堂,它隐在幽静中,只有瀑布声与之相伴……那便是远离人间的仙境。到达此地山高路险,这正是那些寻道者的旅途。贝聿铭在山林间开辟出一条道路,然后在两座山的山谷之间兴建一座吊桥和隧道,将美术馆建筑物“种植”其中。由于精心的规划、精心的施工,营造出的景致,竟使美秀美术馆蕴涵着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按照贝聿铭的最初构想:“我就是要建造一个不同于设在市区的美术馆,使其成为被自然所环抱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也就是要创造一个地上的天堂!” 香港中银大厦的外型则像竹子,寓意着“节节高升”,象征著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墙代表长城,代表中国。楼高70层的中银大厦以一种挺拔俊逸的态势直指蓝天,成为当今香港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