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仲达是南北朝时期北齐的著名少数民族画家。原籍西域曹国(在撒马尔罕一带),官至朝散大夫。《历代名画记》引国朝宣律师撰《三宝感应痛记》称“北齐最称工,能画梵像”。 僧彦悰 《后画录》对曹氏所下评语为“师依周研,竹树山水,外国佛像,无竞于时”。语意有所费解,故《历代名画记》转录为“曹师于袁,冰寒于水。外国佛像,亡竞于时。”由此推之第一句为曹氏以袁倩父子为师,第二句用古成语,意思是冰出于水,而寒于水,就是说弟子学自老师,本事反而超过老师。至于作天竺佛画,是他的看家本事,别人无法与之竞争而超过他的。曹氏既擅长佛画,又擅长泥塑。他自辟蹊径,独树一帜,所做佛画,到唐代有“曹家样”之美称。同时与张僧繇的“张家样”都是唐人总结出来的。此外还有吴道子的“吴家样”和周昉的“周家样”,在唐代风靡一时,唐代壁画中往往可窥见其影响,研究者可以从中探索。唐人把曹家样的特点概括为“曹衣出水”,颇得其形象。如以之与“吴带当风”的吴家样相对照,两者的面貌相当明白易晓。由此而去理解“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和“吴之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二者风貌判然有别。我们从历代的人物、宗教画和雕塑中,都能看到这两种技法。 其作画题材有佛像、人物肖像、弋猎鞍马等,作画媒介有卷轴和壁画等。唐人所见的曹氏作品有七件卷轴画、二件佛寺壁画卷轴画—《齐武临轩对武骑图》二卷、《慕容绍宗像》一卷、《弋猎图》一卷、《解律明月像》一卷、《卢思道像》一卷、《名马样》一卷,其中六件为隋朝官本,和长安城内的开业寺壁画至初唐贞观十三年裴孝源 《贞观公私画史》成书时仍存,而长安城内兴善寺壁画至晚唐大中元年张彦远成书时仍存。
曹仲达的艺术风格被后来的学者概括为“曹家样”或“曹衣出水”。此种风格用笔的效果在衣纹表现上可能是较为稠密,“ 衣服紧窄”正说明衣服是紧身贴体式,状若出水。因此我们可将“ 曹家样”的突出特征理解为表现衣纹较为稠密的紧身贴体式大衣,即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1衣服为紧身内收式。2衣服质薄,才有十分贴体的效果。3衣纹稠密,线条较多的“ 衣服紧窄”正说明衣服是紧身贴体式,状若出水。那么实物的情况又如何呢,我们是否能找到符合上述三个条件的考古出土品或传世作品呢,实物遗存的缺失使学者们往往有无米之炊的无奈。 90年代青州出土的大量佛像确实激动人心,学者们将其中的北齐造像与曹仲达或“曹家样”联系起来,正如荣新江所说,是“ 有益的探索”。尽管“ 曹家样”是作为绘画样式提出来的,但是“ 雕塑佛像亦本曹吴”, 至今刻画之家,列其模范 ,因此它同样是雕塑样式的依据。在绘画实物缺乏的情况下,学者们将雕塑作为讨论的对象是属可行的范围之内。若上文三个条件成立,则马图拉 岌多造像满足了后二个条件,却明显不符合第一个条件,即衣服并不紧窄而北齐青州造像。’满足了前二者,却不具备第三个条件,即衣纹并非稠密。因此,仅据文献我们很难将上述二者比定为“曹家样”或其源头。另“曹家样”的创立者曹仲达是有着南朝传承的粟特人,生活在北齐邺都,其所创样式的流行地区应以邺城为中心,青州北齐佛像与此有差距,说明“曹家样”并不是青州北齐佛像的直接粉本,后者异于前者之处便是后者的地域特征令。我们姑且可将后者称为“ 青州样式” ,它具有明显的印度中、东部,斯里兰卡,东南亚系以及南朝后期特征,兼有中亚、西域特征。荣新江在探讨袄教美术时强调了曹仲达的非佛教题材画与粟特袄教美术的关系,而我们要把握“曹家样”则应尽可能地从佛教美术的角度出发,对现存佛教美术遗品进行比较以求得答案。 (责任编辑:RG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