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白一自幼从父学习书法,1946年毕业于华中艺术专科学校,受业于陈国钊等人。70年代曾去敦煌、永乐宫等处临摹学习,80年代又去西欧考察, 兼取传统绘画、民间艺术和西方艺术之长,以工笔人物画见长,所作线条劲健明快,色调古雅和谐,多表现苗家风土人情,人物形象生动。中年兼攻写意人物,行笔 流畅,造型夸张稚拙,富有奇思妙想。作品曾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型美术作品展览,并在多种专业报刊上发表,或被国家及地方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收藏。主要作 品有《欧阳海》、《任凭风浪起》、《迎春图》、《苗岭欢歌》、《节日晨妆》、《办嫁妆》、《三月三》、《闹元宵》、《月夜》、《银花》、《李白醉酒》、 《屈原》、《钟馗》、《笑佛》等。《夏夜》、《听壁脚》、《细语》、《欢歌笑语》在全国性大展中,分获金钗奖、一等奖、荣誉奖及优秀奖,《小羊羔》入选国 际华人精英水墨画展。出版《陈白一画辑》。现为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副会长,湖南省美术家协会顾问,湖南师大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一级美术师。 丰富的语言程式是陈白一作品的主要审美价值,这不仅仅表现在传统技法的直接继承,更重要的是加之以发展,形成了富有传统精神而不失时代特性的“白一线描”。就像陈白一所说:“传统工笔人物画是表现古人生活的,我们的工笔人物画应该表现今人生活。传统必须继承,但又必须创新。创新只能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离开传统的创新,必然面目全非。”基于这一点,陈白一在《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任凭风浪起》、《闹元宵》等作品中大胆尝试,将传统技法解剖、打散、再重组,得出一套利用传统笔墨表现写实主义造型的描法。对工笔画技法的拓展和延伸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伴随着新中国建立,中国工笔画从长久的沉睡中开始复苏,大量的革命现实主义题材创作而逐渐复兴。陈白一的作品也表现出典型的时代特色:形式上具有人物众多、气氛喜庆、设色鲜丽等特征;题材上以表现生产劳动的生活场景和典型事迹为主。从《迎春图》、《考古新发现》等作品里可看出,他一方面借鉴西方人体解剖学为其所用,以传统线描为表现语言对人物进行刻画;另一方面,他始终从中国式的透视手法与构图方式去构思创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一批以《夏夜》为代表,表现少数民族劳动生活的作品面世。这批作品,是陈白一将古法与创新有效融合的见证。设色上愈渐淡雅统一,是向传统的回归,更是为了突出线的骨法;线条逐渐精炼概括,用笔老辣而沉着,带有鲜明的个性。这个时期的“白一线描”已经具有高度的独立审美价值。在技法与题材双方面条件都成熟的情况下,陈白一解决了如何将中国文化精神保留于现代创作中的历史性问题,实现了工笔人物画向现实主义风格的演变过程。 或许是因为楚文化在湖湘地域根深蒂固的影响,引发了陈白一在艺术风格上自觉寻根的行为。以浪漫的色彩表达平凡的劳动,用稚拙的语言诠释朴实的生活。陈白一的作品始终延续着生产生活的题材,而随着不同时期的创作,我们从中看到的不再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场景,而多是以单个人物为主体的生活场面。使人感到多了一份空灵,少了一股烟火气息。这是将劳动的形式升华到了平凡生活的纯美境界,产生一种心灵上的平和,是所谓“宁静致远”。当我们回头再看陈白一的作品,可以随着他对生活渐次深刻的理解发现一条清晰的脉络。(曹文倩/编辑) 参考: 陈石虎:《大美无言我画我线_陈白一的工笔画艺术》《创作与评论》2012年2月 (责任编辑:RG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