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1047年 - 1126年),字元长,兴化仙游人。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及进士第,历任神宗、哲宗、徽宗诸朝,几度为相,执政20余年,颇多建树。同时,蔡京的艺术天赋很高,时有“才子”之称,他在书法、诗词、散文等领域都有辉煌表现,是北宋晚期著名书法家,但由于《宋史》把蔡京列入奸臣列传,因此对其书法艺术的品评也必然受到儒家思想文化的制约,容易产生以人存书,以人废书的品评倾向。 蔡京的书法,有不少学者认为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中的“蔡”是指蔡京,如明人孙旷和、张丑及清代周星莲认为“蔡”本指蔡京,而后恶京奸名,遂成了蔡襄,明朝王绂在其《书画传书录》中有相同看法。关于蔡京的书法师承,其子蔡绦有过详细记载:“(蔡京)始受笔法于君谟,既学徐季海。未几弃去,学沈传师,及元末,又厌传师而从欧阳率更。由是字势豪健,痛快沉着。迨绍圣间,天下号能书,无出鲁公(即蔡京)之右者。其后又厌率更,乃深法二王。晚每叹右军难及,而谓大令去父远矣。遂自成一法,为海内所宗焉。”由此可以看出,蔡京的书法师承是由近及远的,即从宋朝蔡襄入手,上溯唐代名家(徐季海、沈传师、欧阳询),然后直追魏晋(王羲之、王献之等)。他的书法在晋韵唐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用笔姿媚飘逸、字势雄健痛快,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特征。 “神、哲、徽”三朝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大发展时期,蔡京书法盛名亦在此时,其风格和特点,历代均有评价,如《宣和书谱》评其书法:“议者谓飘逸过之。”明·张丑在《管见》中指出:“京笔法姿媚,非是君漠可比也。”清·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评:“京书于姿媚,何尝不可传?”清·王澎在《古今法帖考》:“(京)书甚属秀媚,盖效晋唐人”。可见,飘逸、姿媚、秀媚、沉着痛快、藻丽,是后代对蔡京书法风格的概括。“姿媚”“飘逸”的书法自然流畅,秀劲潇落,用笔简捷,颇具婉约的风度,行笔飘灵,没有雕琢、犹豫的痕迹,观赏现存的蔡京作品,亦不难体会到这两大特点。 现在能看到蔡京书法真迹的地方不少,如河北保定古莲池北碑廊壁上的《蔡京送行诗碑》;四川大足北山佛湾103号窟内壁正中的《赵懿简公神道碑》;桂林七星公园龙隐洞顶《元祐奸党碑》;西安碑林的《大观圣作之碑》碑额;河北大名县石刻博物馆的《大名五礼记碑》碑额;江苏盱眙县秦汉东阳城遗址的第一山石刻;题徽宗《御鹰图》、徽宗《听琴图》上的题诗;徽宗《雪江归棹图》题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后的题跋;现存日本的胡舜臣的《送郝玄明使秦书画卷》上的题诗;《十八学士图》题跋;《致节夫亲契尺牍》;《宫使帖》;《鹡鸰颂跋》;《草堂诗题记》及书札等。 蔡京在书法艺术方面的贡献不仅在于给后世留下一批精美的作品。宋徽宗推崇书画,徽宗朝是宋代书画收藏的一个高峰期,在整理御府所藏,对秘藏书画重新装裱的重要工作中,蔡京是主要的参与者。在这次重新装裱时用到一种全新的装裱形制,其上的印玺、形制、格式大多是固定的,天头用绫、隔水用黄绢,尾纸用白宋笺、加画本身共五段。还按一定格式盖有内府收藏印章,这种精致讲究的装裱形式即是“宣和装”。蔡京还主持摹刻《大观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