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书鸿(1904—1994),满族,生于浙江杭州。1918年考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26年赴法国里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学画,后被保送至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师从新古典派画家劳伦斯。作品多次获法国春季沙龙金奖。留法期间,发起成立中国留法艺术学会。1936年回国任国立北平艺教授。七七事变后,学校迁移至云南昆明等地。此画即作于昆明。作品以刚刚绽放花朵的柱顶红(又名平地一声雷)和仙人掌为主体,也许是寄寓了流亡中的画家期冀和平或听到抗战喜报如闻“平地一声雷”的激情。砖墙及案头上的茶杯和布娃娃则颇富生活气息。作品色彩优雅典丽,笔触精谨细腻,构图严整并富装饰意味,为画家前期的绘画风格。 1943年常书鸿赴敦煌考察并创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任所长,为敦煌的文物保护与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代表作品:《梳妆》、《病妇》、《裸女》等 1904年 生于浙江杭州。 1918年 考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浙江大学前身)预科,学习染织专业,毕业留校任教。 1925年 任省立工业专科学校美术教员。 1926年 赴法国里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学习。 1934年 作品《裸妇》在里昂春季沙龙展中获得美术家学会的金质奖章并被收藏。 1936年 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 1936年 受教育部部长王世杰之邀,回国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 1940年 离开艺专,任教育部美术教育委员会常委兼秘书。 1943年 任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 1982年 调任国家文物局顾问,敦煌文物研究所名誉所长。 1992年 赴日本访问,期间作《千年潮水万年石》、《冲绳之树》等,获富士美术馆最高荣誉奖和名誉馆长。 1993年 完成《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回忆录。 1994年 辞世,享年90岁。 常书鸿是我国第一代敦煌学家,敦煌石窟艺术保护与研究的先驱。1926年赴法国里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学画,后被保送至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师从新古典派画家劳伦斯。期间常书鸿所绘油画《梳妆》、《病妇》、《裸女》静物画《葡萄》等作品,曾多次参加法国国家沙龙展。《葡萄》后来被时任法国教育部次长亲选,收归法国国有,《沙娜画像》被巴黎近代美术馆收藏(现藏于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裸妇》在1934年里昂春季沙龙展中获得美术家学会的金质奖章并被收藏,现藏于里昂国立美术馆。在法国国家沙龙展中常书鸿先后获金质奖章三枚、银质奖章二枚、荣誉奖一枚,并因此成为法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法国肖像画家协会会员。 法国学习期间,一次在纳河畔的旧书摊上第一次看到了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在博物馆里看到了敦煌卷子画,从此萌发研究和保护敦煌的念头,这也是促使他结束法国的几年学习早日回国的原因之一。 1943年3月24日,常书鸿来到敦煌莫高窟,在满目苍凉、残垣断壁的寺院中,建立起了“敦煌艺术研究所”,并展开了对敦煌艺术的初级保护,壁画、彩塑的考察、临摹、研究等工作。尽管工作环境、生活条件、资金来源极其困难,并且在1945年还被当时的直接领导部门——国民党教育部撤销了建制,制使大部分人因此而离开了莫高窟。但是,作为所长的常书鸿先生不单始终如一的将敦煌的保护与研究工作持为己任,成为中国敦煌石窟艺术保护与研究的先驱,更重要的是:在人才方面不断加强培养,吸收了如董希文、张琳英、乌密风、周绍淼、潘洁兹、李浴、范文藻、常沙娜、段文杰、史维湘等这样一大批艺术家和专家学者。造就和总结了敦煌壁画艺术的研究临摹方针,奠定了今天在中国、甚至于在世界都是技艺超群、成果显赫并占领先地位的——敦煌研究院及美术研究所这个古代壁画保护、研究、临摹集体的基础。并对洞窟进行调查,制定洞窟内容表,将莫高窟的洞窟进行系统的重新编号,赴南京举办敦煌艺术展等。 新中国成立后,常书鸿被任命为敦煌文物所所长,一直担任到1982年才改任名誉所长,后兼任兰州艺术学院院长,在他的组织下敦煌艺术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王苒) (责任编辑:RG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