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洵(1740年 - 1812年),字企泉,号小池,又号念巢,浙江山阴(今绍兴市)人,中国清代篆刻家。工篆刻,善诗,擅画兰竹。官四川南充主簿,落职后,遍游蜀中名胜,诗益闳放,画亦雄奇。后落拓京师,以铁笔自给。与当时人余集、黄钺、赵秉冲、罗聘等友善,客扬州时,为罗聘刻印独多。其篆刻以切刀法,宗法占玺汉印,章法富于变化,别出新意,边款亦洒脱自然。晚年多取法丁敬,但不为之所囿。主张不拘古印之法,认为“古印固当师法,至宋、元、明印亦宜兼通”。72岁时为查守樗刻“隐书无复旧明楼”印,为存世最晚之作。著有《小池诗钞》、《董氏印式》、《多野斋印说》、《石寿轩印谱》等。 董洵出身于一个耕读世家,幼时便喜摹习篆刻。乡试未第后随父同游广西,遍访名家,学习诗词与考订摹印之学。曾任四川宝县主簿,有能吏之名。然因个性傲慢,得罪上司而去官。后入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梁国治家为塾师,自此客居京师三十年。在京师期间他以篆刻为公卿所识,颇有声名,曾为刘墉、翁方纲、张问陶等治印。 董洵摹印有相当的成就,篆刻取法多方,上追秦汉,下效文彭、何震,并取丁敬切刀法。尤其难得的是他在各种风貌上都表现不俗,皆能臻其精妙,甚至凌驾于前人之上,表现出非凡的功力。多用切刀,苍莽劲涩,布局多新意,不作妩媚之态。行书印款,切削自如,非常潇洒。比如传世的“中年陶写”“罗聘”朱文印,都有相当水准;白文印“悠然见南山”,用刀锋锐,绝无妍媚之态。最有趣的是“罗遁夫印”,线条苍茫古朴,举重若轻,而且处理得毫不费力,如“印”字的三角点,真是信手拈出的妙招。刻意装饰者无其大气,而粗心浮躁者却又无此精致,像这样的作品,不但在董洵自己的《董氏印式》中是头挑的作品,即使在乾、嘉印坛上,也是一方熠熠发光、使人不能须臾忘怀的名作。这样的名作,是足以代表这个时代的。 从董洵传世的作品中当可以发现许多取法和模仿汉、元、明印的作品。其所仿汉印,主要以浙派所推崇的那一类相对古穆风格的印章。对于元人的朱文印章,则多取其婉转中有古趣者。其所著《多野斋印说》亦是印学史上的名篇,这足以见他是个全面的、专业意识极强的独特篆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