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知白(1272~1355),元代画家,藏书家。字又玄,贞素,号云西,人称贞素先生,今上海青浦人。从小机敏颖悟,很有见识,爱读书,好黄老之学。家有藏书数千卷,也喜蓄字画。曾被荐为昆山教谕,不久辞去。结交赵孟頫、邓文原、虞集、王冕等名流,各倪瓒、黄公望交往最密,常以书画相唱和。 1272年3月28日出生。至1294年曹知白在开凿吴淞江中功绩居多。1304年提出填阏成堤之法,取得良好效果。至1355年二月五日,曹知白逝世。三月,葬于松江修竹乡千山之源。 曹知白艺术特点 曹知白善画山水,受赵孟烦影响,而趋向李成、郭熙,也吸取董源、巨然,笔墨疏秀清润,后期作品,用干笔皴擦,情味变为简淡,当时为黄公望、倪瓒所推重。 曹知白善画山水,师法李成、郭熙,从中演变成一种清疏简淡的风格。作品多以柔细之笔勾皴山石,极少渲染。早年笔墨较秀润,晚年变为苍秀简逸。 曹知白近乎肃穆的画面感觉含蓄深沉内敛,与杨维祯引领的晚元松江派相比更象是典型的吴门画风。曹知白非常富有,所处时期相对安然,《农田余话》卷上 “惜乎其家废于己酉、庚戌,园林百岁巨林,佳花名果,辄自枯死,鱼鸟皆无复来止”之说也能证明。 “己酉、庚戌”已是明洪武二、三年,也就是说曹知白身后十三、四年其家道方艾,所以他无需象倪瓒那样面对周遭生活的困苦穷境和压力,无奈地用四处漂泊来保全自己,也许这一点就是夏文彦所说的“笔墨差弱”的原因。但倪高士不这么看。至1342年,倪瓒经过杨维祯书斋时,见到了曹知白所画《溪山无尽图》就“别有会心”,“爰题三绝于左”。其中一首曰:“曹君笔力能扛鼎,用意何曾让郑虔”。见仁见智,全由云西翁的画作来说话。 曹知白的艺术风格就存世作品如《松林平远》、《溪山泛艇》、《良常山馆图》等来看,是糅和了李成、郭熙、董源、巨然后的一种新发展。元代山水画放弃对南宋传统的直接继承,转从五代及北宋的传统中寻找发展的依托,李、郭、董、巨是关注的焦点。以纸本为主,以书法性线条令画面形象情韵俱盛的画风,使元画面目一新。曹知白尤擅雪景寒林,虽不改“蟹爪”、“鹿角”程式,能赋新意于笔线之中。松秀疏朗的笔致中有坚挺遒劲之趣、温和儒雅之情趣,漾溢着浓重的书卷气。何良俊认为:“吾松善画者,在胜国时莫过曹云西。其平远法李成,山水师郭熙。盖郭亦本之李成也”。何氏之论,客观地道出了曹知白对后世松江画家的影响力,曹氏的风格、技巧及其文人气质,藉着整个有元一代画风的嬗变因素,袭领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开松江画派之风气。 曹知白艺术成就 曹知白是道地的有闲阶级,除交游聚友之外,他还不惜耗费大把时光用来读《易》,研习黄老学说,道家理论,终日足不出户,志尚清素。不过,作为一个以书画著称的文化名人,曹知白无疑在绘事上更具有存在价值。而大凡画家,其书法造诣又都相当精深。善书者不必善画,而善画者无不善书,这固然是指古代或近代而言,绝非当代。比如曹知白,年届八旬,尚能“手书细字,精致可怜”。他的山水画,从早期到晚期,其间风格变化比较明显。早年,他的笔墨倾向於粗实腴润,颇有李成、郭熙的痕迹、味道,而他後来的作品,虽然仍不免有前贤遗影,但基本上确立了自家面目,用笔施墨,讲究细、淡、枯、疏,富於简净苍秀的意蕴,也就是说,与元画的总体风貌大致相融共通。 曹知白代表作品 《疏松幽岫图》、《雪山图》、《雪山清霁》、《群峰雪霁图》、《寒林图》、《古木寒柯》、《双松图》、《松亭图》、《石树图》、《松林平远图》、《重溪暮霭图》、《溪山泛艇图》、《良常山馆图》、《为石岩书张公九世同居图》、《大壑鸣泉图》、《石岸古松图》、《洼盈轩图》、《山水》 (责任编辑:RG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