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过对“艺术诚实”的阐释,进一步明确了自然中的“真实”与素描造型中的“写实”“夸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同时对素描造型的“写实”与“夸张”作了深入的探讨。文章强调素描造型的“写实”与“夸张”都是艺术家“艺术诚实”的体现,并对一些错误的观点进行了剖析和批判。 关键词:素描造型 表现 艺术诚实 写实 夸张 “素描——这是高度的艺术诚实。”这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绘画大师安格尔对素描非常经典的概括。通常人们会从他的高度写实绘画风格的角度去理解这句话,那就自然会将人们导向认同“把对象画得越真实,素描造型的水平就越高”这种观点。尽管在进入了21世纪,我们的绘画艺术已经有了空前的大发展,在各种不同的绘画领域产生了许多新的绘画理念,并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格流派。但持上述观点的依然大有人在。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和肤浅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实际上是混淆了“艺术诚实”与“真实”的本质区别。这里所谓的“真实”是指事物的客观自然状态。而“艺术诚实”是指画者在获得了对事物的感受之后进行的艺术表现,它是人对事物的主观认识。不同的人描绘同一个客观事物,而得到的画面决不会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不搞清楚这个问题,本文所提的素描造型的“写实”与“夸张”问题的讨论就无法进行。因此,在我们将要对这一命题展开探讨之前,有必要澄清一下“艺术诚实”与“真实”的本质区别。 “写实”造型的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必须强调“写实”的表现能力。 素描的“写实”造型是“艺术诚实”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而不是“真实”的复制和再现。这种“写实”的造型表现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描绘事物形体和画面的结构、比例、位置、运动、线条、明暗调子等造型因素的准确把握。通过严格的素描训练,掌握造型艺术的基本规律,研究造型艺术诸因素,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思维方法和表现方法,提高审美情趣。只有获得了扎实的写实造型的素描技能,才能真正为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以及其他一切与绘画造型相联系的造型艺术服务。古今中外的绘画和设计艺术大师无一不是在具备了扎实的写实造型的素描基础之后才做出令世人称道的艺术成就的。在中国,与西方素描造型体系相对应的是一直延续了上千年的线描造型艺术,南朝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中的“应物象形”“传移模写”就包含着对“写实”造型的追求。晋代的顾恺之、唐代的阎立本、吴道子等都是杰出的代表;近现代有张大千、齐白石以及熔中西绘画于一炉的蒋兆和、徐悲鸿、刘海粟等一批著名画家。在西方,并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的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以及17世纪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是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绘画艺术大师。还有18世纪法国著名的新古典主义画家达维特和安格尔。他们的素描作品一直被后世奉为写实造型的经典范例。 “写实”造型的表现形式,在以往的中西方绘画及其他一切造型艺术活动中曾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而作为造型基础的素描写实造型表现能力,自然就显示出至高无上的权威。在现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化艺术的空前繁荣发展,对造型艺术的写实表现也是众说纷纭。甚至在某些造型艺术表现领域出现了对是否一定需要具备写实造型能力的怀疑或者干脆持否定的态度的论点。认为长期的写实造型训练会阻碍艺术家想象力的发挥,继而导致造型艺术表现的僵化。笔者不赞同这种将造型艺术表现的僵化归罪于写实造型训练的认识。其实,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两面性,既有积极的进步性又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造型艺术的发展也不例外,这就如同中国古代的工笔重彩画,当它发展到一定的时候,便有了中国文人画的兴起。又如同西方的古典主义绘画发展到极盛之后便诞生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在这之后又产生了印象主义等等。这说明,当一个事物发展到极致,它的局限性就会显现出来,就会有新的事物替代它。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事物的出现必定包含着对旧事物中有价值的、优秀部分的继承和发展。在造型艺术的领域,作为基础的素描写实造型能力与造型艺术表现的僵化并无必然的联系,它也决不可能成为造型艺术发展的局限性因素。它无疑是我们应该继承和不断发扬的部分。因此,恰恰是那些具备了扎实的“写实”造型能力的人,才真正有可能突破藩篱,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拓展造型艺术的新空间。 无论在什么时代,也无论造型艺术发展到何种程度,写实造型的表现形式都有着无可替代的永恒魅力。而作为造型基础的素描写实造型能力,不仅在绘画表现上,在其他任何的造型艺术领域都发挥了并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夸张”的素描造型是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的必然要求 “夸张”的素描造型指的是在充分理解和把握事物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比较自由地、更突出地表达艺术家视觉和心理感受的素描造型表现形式。 这种“夸张”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它探索心灵与外在现象的默契,寻找个体在现象世界中的表述方式。这种造型活动折射的是生命的充溢,是经过内心体验而迸发出的激情。艺术家将自己由事物唤起的情感映射到作品中,并将这种感受传达给观众。它注重感性,不满足于对事物的形体、空间的准确分析和表现,抛弃事物原有的比例结构,抓住能反映事物本质的造型特征展开艺术的想象,并运用独特的视觉语言进行表现,从而创造出极富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素描的“夸张”造型表现在中西方的造型艺术创作表现中都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中国晋代的顾恺之早就提出了“以形写神”之说,强调“传神”的画境。宋代的苏东坡亦有“论画于形似,见于儿童邻”的论述。在近现代,更有齐白石所主张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中国美术史上的文人画非常注重自身内在情感的表达和线条、笔墨的情趣。如贯休十八罗汉的奇诡、梁楷泼墨仙人的憨态、八大山人花鸟的秀骨清风等都是传神写照的经典。他们传世的一些线描作品历经千百年,成为了不朽的艺术珍宝。中国画的这种“夸张”是很值得玩味的,它是客观物象与艺术家自身感受和笔墨情趣的结合体,是艺术家遵循艺术创造的一般规律努力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关系的结果。 在西方,随着印象主义和后期印象主义的诞生、发展以及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现代绘画的新理念和新风格的出现,艺术造型更趋于感性的、情绪化和潜意识的表现,无论在素描造型还是在色彩运用上都显示出夸张的特征。法国印象主义画家卡尔米·毕沙罗在指导年轻画家时说:“仅仅接受那些和你们的感情相一致的东西和理解的方式吧……我害怕的是你们和我过分的肖似。”荷兰画家凡·高在他的《书信集》里曾谈道:“真正的画家……不会把东西如实画出来……而是画他所感觉到的东西。”《向日葵》是他最著名的作品,那富于个性的夸张的造型和眩目的色彩是艺术家精神情感的折射,它表达着对阳光和希望的激情,也蕴含着不安与失望。自然中的向日葵被赋予了生命的冲动,显示着具有动感的人格化的迹象。还有像席勒那战栗的神经质般的线条所描绘的狂躁的人物,莫迪里阿尼笔下那沉静优美的形象以及像贾科梅蒂瘦长而空虚的形,博特罗那胖得有点荒谬的形……我们一定不能忽视这样的事实:这些艺术家早期的素描写实能力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由于他们都有各自特殊的人生经历,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因此才有了自己夸张的艺术造型特征:席勒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对人类内心深处的激情和潜意识有极大的兴趣;莫迪里阿尼的很多造型是从黑人木雕中嫁接过来的;贾科梅蒂认为人是运动的,又是痛苦的,是一群孤独的,失魂落魄朝着不同方向行走的幽灵;博特罗在这个物欲膨胀的社会里感触良深,他给自己提出一个假设,一个人的身体是否可以像一只气球那样吹至无限的膨胀……他们在夸张的造型表现上都有着非凡的创造力。对素描“夸张”造型表现的研究和探索,既是实现各种绘画艺术以及其他各类造型艺术表现的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作为独立绘画形式的素描创作表现的必然要求。 素描造型的“写实”与“夸张”都是“艺术诚实”的表现 素描造型的“写实”与“夸张”乍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是对立的不相容的两种表现形式。其实不然,“写实”与“夸张”的造型表现都是相对而言的,他们都是“艺术诚实”的具体表现。 在艺术造型表现的领域,没有“绝对的写实”,也不存在“绝对的夸张”。所谓“绝对的写实”,就是将艺术家的艺术造型表现与客观世界的“真实”等同起来,完全排斥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表达,其结果是从根本上否定了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的价值。而所谓“绝对的夸张”,就是将艺术家的主观情感与客观世界完全割裂,否定艺术家的主观情感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体验,片面夸大主观的作用,其结果就是毫无根据地乱涂乱画。 事实上,素描造型的“写实”与“夸张”这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着共同的现实生活源泉。就好像是植根于同一片土壤的两株不同的花卉,由于结构的细微差别导致吸收的营养成分和光合作用有一定差异,因此便开出了形状和颜色都不相同的花朵。写实造型的艺术表现形式侧重于对艺术家所感受到的客观物象结构比例、位置以及运动状态、明暗对比等造型诸因素的准确把握。因而除开艺术家独特的素描表现手法,就其外在的造型特征来看,比较接近于客观真实,也就是人们常常称道的:“画得很像,很传神!”而夸张造型的艺术表现形式侧重于追求艺术家在感受客观现实世界的同时获得心灵与外在现象的默契,寻找个体在现象世界中的表述方式,抛弃事物原有的比例结构,抓住能反映事物本质的造型特征展开艺术的想象,并运用独特的视觉语言进行表现。因而就其外在的造型特征来看,与客观真实的物象有比较大的差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画得很夸张,很有激情!” 随着现当代绘画造型艺术的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流派,这也就很自然地引发了人们对素描造型的“写实”与“夸张”孰高孰低的评说。一些长期从事写实绘画创作的画家认为,素描写实造型的能力是绘画创作的根本,并以写实能力的强弱作为判断绘画创作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只要看到有夸张造型特点的绘画创作作品,哪怕只是有一点点的夸张,他们就会断言说:“这幅作品不好。”或者说:“画得太差,连形都画不准!”或者干脆说:“看不懂,不知道画的什么东西!”等等。持这种观点的人,从小的方面来说是保守和片面,而从大的方面来说,如果他是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人,那无疑是要误人子弟的。这些人的问题主要是将具备从事绘画创作基本素质的“写实”造型能力的要求同绘画造型艺术创作的要求混为一谈,以写实造型能力的标准代替了造型艺术创作的标准。而另一方面,一些不愿“墨守成规”的画家为了求新求变,抛弃了在写实造型能力方面的基础训练,凭着自己读过几本西方现代绘画的书籍,看过几幅西方现代绘画的作品,便觉“大彻大悟”,一边在盲目夸张的胡涂乱抹中寻找“自己的风格”,一边哀叹道:“我们被写实绘画的训练模式害惨了,弄得现在都找不着自己了。”他们在努力模仿西方现代绘画的同时,对写实风格的绘画嗤之以鼻,认为写实风格的绘画“没品位,缺乏灵气”。面对严格的素描写实造型训练更是不以为然。但他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一向被他们奉若神明的诸如凡·高、毕加索、马蒂斯、达利、席勒等西方现代绘画大师,他们在写实绘画方面都曾是顶级的高手,他们在身后留下了大批堪称经典的写实造型的素描杰作。 综上所述,我们无论是进行“写实”造型或者是“夸张”造型的艺术创作表现,都必须遵循造型艺术的一般规律。首先要打好写实造型的素描基础,然后要用心地感悟现实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自身的性格特点和情趣,努力研究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素描造型表现方法。在“写实”造型的艺术创作表现中,我们应该在尊重客观“真实”的前提下,强调通过“写实”的绘画造型表现,传达自己的艺术构思和绘画创作理念;在“夸张”造型的艺术创作表现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客观“真实”的观察体验,捕捉住能反映事物本质的造型特征展开艺术的想象,从而创造出具有独特造型的绘画艺术形象。总之,要探索如何运用素描造型的艺术手段,通过艺术的想象将我们对现实和人生的感悟充分地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我们的“写实”才能更加生动感人,我们的“夸张”才能更加深刻、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1]素描丛刊(二).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7月第1版. [2]巢勋临本(第四集). 芥子园画传 . 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年2月第1版. [3]周至禹,谭平. 现代西方素描鉴赏与研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责任编辑:RG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