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紫砂陶刻装饰文化之我见 钱一清 宜兴紫砂陶刻以温润朴茂的“五色土”为载体,独具匠心的表现形式,淳朴雅致的迷人风采,精湛绝伦的手工工艺与紫砂同行,与紫壶同誉。宜兴紫砂陶长盛不衰,在于她丰厚的文化底蕴,这同紫砂陶刻的文化与艺术品位及其内涵是分不开的。 紫砂陶刻,是一种情感和生命的形式,是紫砂文化进步的重要条件之一。人,透过语言做思想上的交流,透过艺术的形象做心灵的交流。紫砂陶刻,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她将诗书画铭吸纳交融,使其充盈文化味和书卷气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与鉴赏需求。中国紫砂陶艺史,一直延续着陶刻装饰文化,我们要在传承中,将其发扬光大。 一 紫砂陶刻装饰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对文化人具有特殊魅力和诱惑力的艺术。在今天,文人参与仍是传承这一艺术的有效途径。紫砂素面素心,加上精湛的工艺技术,更充分发挥了其浑厚大气、朴实无华的特性,在紫砂胚胎上铭文作画,只需提笔画稿或以刀代笔。对文化人来说,这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也是艺术情感的宣泄。因此当代诸多文人雅士都乐于此道。 紫砂陶刻的神韵虽具金石味,但必须在金石味中注入“泥刻味”,或者说是一种紫泥刀痕的独特美感。正因为如此,紫砂壶的雕刻不同于一般的雕刻,也有别于漆雕和其它陶瓷刻绘,以刻绘国画为例,它是在紫砂陶坯多角线条等复杂的造型上进行操作的,画面与画稿相似,书画以外也有印章款识,但布局上有所不同,需按照紫砂壶各种造型分别对待。而成功的刻痕别具笔墨意味,要求清晰而层次分明,刀法既定就不能更改,真正做到刀刀见笔,一件优秀的紫砂壶制品,在成功的造型上进行精致的镌刻,俨如一幅完美的中国画。所以紫砂壶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文人参与其中,就能起到辅导、示范、激励的作用。最初,紫砂陶刻装饰是由制壶艺人署名落款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装饰形式,后来由于茶事兴盛和紫砂壶的社会影响,爱好者追求书法艺术和铭刻趣味,这就吸引了社会上不少精于品壶的文人墨客特别是书画家、金石家纷纷介入其中,有的人不仅出样订制,还挥毫饰壶;同时,刻划、装饰的部位也延至壶的肩、腹、盖面等显眼处了。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清嘉庆道光年间的金石家陈曼生设计的壶样,由陈曼生及他的幕友撰词作画镌刻于壶上,促进了紫砂陶刻工艺的发展。 现时,文化人的审美情趣,促使宜兴紫砂陶较好地传承了传统,使紫砂陶艺作品更美、更雅更具传统文化特征。在江苏省有一大批著名的文化人先后参与到宜兴紫砂陶的创作、研讨中来,不少人为宜兴紫砂陶著书立说,为艺人树碑立传,传承了紫砂文化历史,使后人研究紫砂有了文字依据,也提高了紫砂陶的身价,确立了紫砂在中国陶瓷艺术之林的地位。目前,多数文化人的直接参与方式主要还是在陶刻和文化服务层面上。 紫砂壶是宜兴对外的一张名片,紫砂陶制作工艺已由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并且向联合国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其中涵盖了紫砂陶刻这一元素。因此,坚持文人参与,做好紫砂陶刻大文章,显得尤为重要。许多传世名壶正是“字以壶传,壶随字贵”,造就了珠联璧合、世代相传的艺术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进一步完善文人参与的运作机制,力求使能工巧匠和高级专业人才在全体规模上得到提高。目前,存在一种随机、随缘,甚至以个人好恶取舍“邦扶对象”的方式,使一部分技艺基础较高的艺人难以得到高人的指点,因而影响到一部分优秀人才的成长,难以脱颖而出,实为一大憾事。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听取专业人士点评作品,是十分有效的“再教育”方式,不妨引入市场机制,开创以点评结合基础知识和艺术规律认识论的辅导模式,每年1-2次,持之以恒必能有所建树。同时,还希望有研究紫砂陶刻的专著问世。建议出一本《古今紫砂陶刻大观》一类的书,把古今千百种重要紫砂陶刻作品结合书法知识、作者流派等相关内容,加以评价和赏析。在批评分析时,可以用传统的方法,也可用现代美学的分析方法。这本书最好是集体编著,以作者各自惯用的风格撰写。这本书对于紫砂艺人必是有用的参考书,对于紫砂爱好者乃至书法爱好者也是有益的读物。 二 创新是中国工艺美术的必由之路。紫砂艺术的创新不是离开传统另搞一套,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传承是为发扬光大,传承也不是将传统的一切内容、形式都原封不动的因袭下来,而是要将此前的历史传统与当前的时代风貌相结合,在吸取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创新。 紫砂陶刻装饰由于自身固有的特性,较之其他艺术,其创新要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只能从具体的作品出发,因品种制宜,因特点制宜,因条件制宜,因市场制宜。 紫砂陶刻装饰要提升、丰富表现手法,适应紫砂陶艺自身发展的需要。艺术无止境,紫砂陶艺的创新节奏日益加快,一些应时应卯的“订单”,也促使创新提速。例如,以彩釉或类似方法以“彩照”代替陶刻表现人物形象已经出现多年,虽有现代感,但与紫砂陶简练质朴之形、淳厚典雅之色、安祥恬静之态不相和谐,不能充分发扬紫砂艺术的优势。这里提出一个问题:陶刻能否在表现人物方面引人入胜?回答应该是肯定的。陶刻完全可以通过线条起讫,刀锋收放,刻划人物个性,表现风姿神态。陶刻易于进刀,刀口残缺之美得天独厚,是其它任何艺刻所不能比拟的,“刀”走龙蛇更是自由;而且,点缀于线条上的残缺点,倍增观赏情趣,传达出一种音乐般的韵律之美,一种“奏刀”的节奏感,从而给人以缅邈刀声的艺术享受。而这无论从传统和现代的眼光看,都是易于被接收并引起共鸣的。陶刻艺人应在表现盲区和表现难点上取得突破,更重要的是拿出好的作品。笔者以为,宜兴紫砂人物陶刻的水平,尚未达到武汉人像瓷刻曾经达到的高度。 紫砂陶刻装饰要十分讲究运用刀痕表现刻划对象,要以刻饰创造出经典传世佳作。这是创新的题中之意。艺人个人修养应包含用刀理念和技艺、技巧,要形成个人风格。紫砂陶刻的刀法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即“双刀正入法”和“单刀侧入法”。双刀正入法是两面用刀起底要刻出底面为三角底、平图底、沙地自然形底等,犹如碑碣石刻,此类作品多见纤细工整,严谨端庄和清秀俏丽之作。单刀侧入法运刀必须胸有成竹,自由驰骋,犹如天马行空,刀法多变,可轻可重或虚或实,可粗可细,或刮或划,粗犷豪放,耐人寻味。也可借鉴瓷刻、铜刻等兄弟艺术的用刀方法,但借鉴不是照搬。现时,有些紫砂壶面刻字较多,阳文浅底,底纹粗浅如钟乳石面,似与铜刻近似。此法虽能表现书法本来面目,但紫砂陶刻的美感和特点也消失了。紫砂陶刻的文字源于书法又区别于书法,以一种独特的内在气质,从整体上表现紫砂陶艺的精、气、神、韵,这才是特别值得推崇和称道的。 在今天这个开放和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审美情趣出现了多样性、边缘性的特征,年轻一代更追求个性化。为适应市场需要,紫砂陶刻装饰也要适度关注现代题材的表现。表现现代题材不仅不排斥合理的想像和夸张,还应提倡浪漫色彩与民族色彩的浑然一体;紫砂陶刻素以表现工整画面见长,而表现现代题材不妨考虑写意与渲染,鼓励创作的多样性,以适应不同爱好者的接受心理。 (责任编辑:RGB) |